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专家献计银监会新主席 扫净"沉垢"推动市场化改革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林磊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2日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日讯 (记者 林磊) 在上市银行靓丽三季报集体亮相的氛围中,银监会新主席尚福林走马上任,继刘明康之后出任银监会第二任主席。在昨日2011网易金融论坛暨金钻奖颁奖盛典上,与会的专家分别对银行监管方面的期望。他们大多表达了期待更多的改革创新、夯实监管防线的愿望,也对什么是“审慎监管”、无形中的信贷限额控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监管防线要派上真用场

    10月29日,国务院任免消息显示:任命尚福林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任命郭树清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任命项俊波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同时免去刘明康的中国银监会主席职务;免去尚福林的中国证监会主席职务;免去吴定富的中国保监会主席职务。“三会”领导集中更迭,是史上未有的大换岗,特别是在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催生的世界金融格局新一轮大洗牌中,尚有众多创新和悬念尚未定音,中国金融市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刚刚履新的尚福林主席,专家们纷纷表现出了期待,并从自身的角度为其提出了未来的工作建议。央行研究局原副局长景学成表示,新就任的三位主席均出任过央行副行长,操刀过重大的改革任务,他们的大局观念、改革观念和协调观念都很好。他解释,这三位新主席对政策的协调,对于强硬的部门利益可能也不会那么坚持,对今后的风险监管和货币政策的主动协调会有很好的作用。

    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三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换帅,应该说能够带来新的气象,就银监会而言需要在未来充分设计好监管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银行业的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估计这是不少人的重要希望。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现在的银行监管防线是做的非常好,垒了一条非常好的防线,比巴塞尔协议还要高,但由于银行市场没有开放,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利率也没有市场化,这道监管防线就有沦为形象工程的嫌疑。他表示,尚福林履新后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把这道防线筑牢做实,同时,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包括引入民间资本办银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让银行业真正在激烈的市场中竞争,这时银行出现亏损的风险增大了,这道监管防线才会真正派上用场。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对于银监会审慎监管不等于严厉,其含义应该是不要做得太多,也不要做得太少。他解释称,做得太多导致银行盈利能力下降,长期来看这个行业不会是稳健的,要充分注意到中国和国外环境的不同,中国的宏观人口结构目前85%左右依然靠直接或间接贷款来解决,这和美国只有15%、欧洲只有35-40%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第二,中国目前还是严格的分业监管,而国外是混业经营,而大量的中介事物又来自于银行业之外,这点在引入巴塞尔协议时一定要做大。

    信贷限额残根未除

    作为资深的研究性学者,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也对当前的监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当前在改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彻底抛弃贷款规模分配控制的方法。

    信贷限额控制,人民银行通过指令性计划直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量及其投向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在1998年1月1日被人民银行发文取消。但实际上,金融机构,包括农信社确实存在贷款限额控制的问题,只不过如今演变成为口头传达的形式,但其功效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资深学者直斥为“野蛮监管”。

    实际上,以信贷限额控制“一刀切”的做法使得很多有效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最近人民银行关于借贷的调查显示,民间借贷60%多还是满足了小微企业的需求。这说明社会中存在着大量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没被满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银行贷款规模受到了人为限制。

    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谈了他们在这一点上的感受。“7月份时我去市场上调研,下面分行人士就表示当时连8、9月的额度都没有”他说,“我们的银行不像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那样都是大客户,像我们这种以服务小企业为主的银行居然受到了这么严厉的贷款限额管理,其实是不需要的,这对当地的就业也会有影响。”

    “我认为这一做法既不合法,更直接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导致货币政策显得十分僵化,缺乏灵活性。直接的贷款限额控制实际就是让宏观决策取代了商业银行的微观决策,违背了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限制管理较好的银行发展。”杨再平表示。

    杨再平指出,监管层实际上还有一系列货币调控手段的,除了央行的三大手段(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或再贴现)之外,还有银监会比照国际标准刚刚颁布了新的监管标准,而且还加“逆周期”、存贷比以及拨备,这些更市场化的指标实际是够用的。他强调,贷款限额管理的办法更急功近利,但使用这个办法所带来的成本是十分高昂的。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