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日前,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发布的一份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市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在另一个民间借贷火热的地区——鄂尔多斯,有媒体报道,普通居民中至少有80%的人有过民间放贷行为。
是什么原因,让如此众多的普通百姓卷入高利贷漩涡之中?答案显而易见:发财梦的驱使。继炒股、炒楼、炒矿之后,“炒资金”成为又一个近似疯狂的游戏,并且涉众更为广泛。伴随着游戏范围的扩大以及先行者暴富的故事引诱,一些地方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将辛苦的积蓄,投入到这场梦幻般的游戏中。
从既有的案例看,一个典型的高利贷图谱,大都呈现金字塔状,这颇似已近百年的“庞氏骗局”,最底层的资金提供者,始终是普通个人。在江浙沿海、在鄂尔多斯,民间借贷资金利率不断走高,年化利率100%已不罕见,与之相伴,“全民放贷”撑起了数以千亿计的民间借贷盛宴。
但当曲终人散,盛宴结束,埋单者又会是谁?有逃跑的债主,有自焚的借贷者,有入狱的大鳄,而最底层的芸芸众生,梦醒时分却难逃一劫。
发财梦的诱惑
6月初的北京,西城区一位蒋姓男子,将其原本出租的房子迅速挂牌出手,价格可谈,但只接受一次性付清全款,原因不在于其对未来房价走势的判断,而是“手头需要钱”。交谈中,这位先生称,房子原本抵押给了担保公司,抵押贷款交给朋友“运作去了”,但抵押贷款利率有点高,“不如直接卖房,拿自己的钱去做,月息能到两分”。
蒋先生含糊的表述,恰是民间借贷活跃的影子。
江苏泗洪高利贷案件便是一个典型。在这个金字塔状的高利贷网络中,一方面从上到下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借贷者或放贷者,这些人的信息并不对称,但亲戚朋友居多,最夸张的是同村80%或90%的村民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从上到下的利率层层盘剥,最高层月息一毛五甚至两毛,向下分别一毛、八分,依次递减,到最底层普通百姓,降至五分、三分或者两分。
这些案例,为我们勾勒出民间借贷中底层人的众生相以及资金大致的来源。民间借贷活动,主要基于个人信用,大都以地缘、亲缘为纽带,即所谓的“熟人经济”,吸纳的资金基本来自同事、朋友、亲戚,或者同一个村子里的村民。参与其中的既有普通居民,又有公务人员,甚至还包括了学生、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等。资金来源也五花八门,有从其他投资渠道转回的资金,有个别处置房产的资金,更主要的还是储蓄、土地补偿金、拆迁补偿以及部分银行贷款、信用卡套现等。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主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等,也有部分资金来自银行信贷,主要通过个人贷款的渠道间接流入了民间借贷市场。
驱使众多普通百姓涉足民间借贷的,是高利的诱惑,是一个个美好的发财梦。不断被“炒高”的民间借贷利率,为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描绘了梦幻般的财富图景。以温州为例,2008年温州最高的借贷年利率曾达到130%,随着2009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行,民间借贷利率一度下滑,最低年利率只有15%左右。但到了2010年,一波更为凶猛的上涨来临,民间借贷“量价齐升”。有报道称,最近几个月,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有的甚至高达月息15分,即年利率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