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宋辅良 刘伟兵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1日
雨,淅淅沥沥的雨,在后藏重镇日喀则上空飘飘洒洒下个不停,道路上、院子里一些地方积了水。从7月12日后半夜开始一直下到清晨的这场雨,让藏汉农牧民非常高兴。
人们说,雨多,草就好;草好,牛羊就壮。雨多,对于日喀则这个西藏第一大粮仓来说,青稞、油菜、冬小麦以及蔬菜瓜果,长势就好……
在西藏高原,人们对雨非常喜爱、非常珍视,喜爱珍视到近乎崇拜、近乎神圣的地步。同时,在西藏的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人们对民族团结的珍惜也是非常神圣、圣洁的,像保护和善待生命一样百般呵护。在全西藏,在当地金融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民族团结是西藏人民的生命线”。
日喀则:“总抓手”
快早晨9点钟了,雨还没有停的意思,记者一行冒雨来到人行日喀则中心支行,在该行办公大楼的荣誉室,采访从这里开始。说是荣誉室,除奖牌、奖状外,靠墙的两侧,还摆放着书橱,里面放着图书,这荣誉室还兼有图书室的功能。正中的展台上,摆挂着大大小小的奖状和锦旗,有61件。当记者问到洛桑占堆行长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模范个人”称号一事时,一位同志忙跑到洛桑的办公室,抱来一个奖状。加上这件,奖牌、奖状、锦旗就是62件了。
在洛桑看来,这62件奖状、锦旗都来之不易,无不凝聚着全行广大干部职工挥洒的辛勤汗水、付出的心血与智慧。然而,最令他珍惜并怀着特殊感情的,除了西藏自治区政府颁发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奖状外,就是那块2009年获得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模范个人”的奖牌了,为此,洛桑在北京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洛桑对记者讲述当时的情景时,他的心情激动兴奋不已,脸上泛着红光。
洛桑说:“人行日喀则中支是一个由藏、汉、回、壮、蒙等多民族干部职工组成的大家庭。藏族人数占82%,汉族等其他民族占18%,从这个意义上讲,汉族等在人行日喀则中支是‘少数民族’。”洛桑常说,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开展和推动各项工作的“总抓手”。洛桑还说:“西藏自然条件特殊,干部职工长期受到高原缺氧、低气压、强紫外线照射带来的健康损害,而且不少汉族干部长期夫妻两地分居,过着已婚却单身的生活……这些都是无法用金钱补偿和衡量的憾事。对每个员工的具体困难,我都记在心上,千方百计争取解决。”
洛桑还非常注重人文关怀,时刻不忘干部职工疾苦。“5·12”地震发生后,洛桑第一个想到了家住四川平武县的汉族退休老干部吴可秀,并想方设法联系她。在杳无音讯的3天里,他心急如焚。当得知吴可秀平安时,洛桑立即筹备急需的帐篷等物资,火速寄出。之后,洛桑利用去成都参加会议的机会,到重灾区平武县探望吴可秀,老人见到他时就像见到久别亲人一样,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加强班子团结,充分发挥班子民族团结的示范作用。作为中支的一把手,洛桑非常注重党委成员之间的团结,用心增进民族之间的感情。根据班子成员来自五湖四海、离家远,且多数是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他尽量抽出时间加强与大家的感情交流,特别是节日,经常放下家中事务,有意识地多与班子成员一起举行一些联谊活动,增进团结友谊,感受各民族一家亲的温暖。在安排班子成员休假方面,洛桑多次主动放弃个人假期,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让班子成员能够按时休假,与家人团聚。
由于长期学习、教育、培养、倡导,日喀则中心支行形成了增进各民族友谊的良好传统。每逢重大节日,党委班子成员到各民族、特别是进藏干部家中进行慰问或举行集中团拜,增加节日氛围,减轻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中支党委向全体干部职工提出要求: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
山南,“谁也离不开谁”
山南,是藏民族的发源地,这里有第一块农田、第一座宫殿,第一座寺院,第一部经文,第一座藏王墓,太多的第一在这里诞生。采访汉族干部、人行山南中支行长刘光模时,他提的最多的是民族团结。他反复强调“三个离不开”:藏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藏族,藏族汉族离不开其他少数民族。刘光模深有体会地说,在西藏,民族团结工作处理不好,其他一切工作就没有办法开展。他认为,搞好民族团结,办事要公平、公正、公开。山南中支的中支精神,是民族团结;行里制定的行训是“团结和谐,奋发有为”。在干部提拔上,公平、公正。2005年以来,山南中支推荐并报上级部门提拔了6位副处长,4位藏族2位汉族,大家都满意。
山南中支非常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把民族团结摆在重要位置。党委会议讲团结,班子成员抓团结,内部管理促团结蔚然成风。
全行积极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中支坚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活动,抓好各个敏感时期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内部网站、宣传橱窗、走廊挂图、露天音响平台,通过推行在办公场所讲普通话、举办“藏语夜校”、“我们是一家人”主题征文活动,举办“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发展成就主题演讲、“叫我们怎么不歌唱”红歌演唱会等一系列活动,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新西藏的巨大变化,对中央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山南中支以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近3年来,中支会计业务科、纪检监察科、保密办先后被评为总行级先进集体,中支货币信贷、外汇管理、金融稳定、国库、货币发行、安全保卫等多项基础业务工作连续3年在拉萨中支的业务考核中荣获第一。在2008年、2010年的全区业务工作目标考核中,山南中支均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被成都分行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血与火的验证:
“铜墙铁壁,牢不可破”
人行拉萨中支行长旺堆在回答记者关于民族团结的问题时,重点讲了一件事:2008年“3·14”暴乱事件中,藏汉各民族干部职工团结奋战,保护了人员、机关大楼和金库的安全。他说,这是血与火的考验,这是生与死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藏汉各民族的团结铸成了铜墙铁壁。
“3·14”暴乱事件中,人行拉萨中支离八廓街较近,处于暴乱事件波及的地区。事件发生时,旺堆还在家里输液,听到出事后,他拔掉针头赶到行里,不停打电话,向上级领导汇报,请求派武警保卫金库,准备应付歹徒的袭击。当时,一些暴徒准备冲进大楼,向院里扔石块、砖头,中支的七八十人主动来到行里,听从指挥,与原驻守在人行的武警一起,死死地守护着大门,守卫在院里。一会儿,政府派出的武警也来到人行拉萨中支,保卫大楼和国家金库的安全,这七八十人中,大多数是藏族同胞。在那几天连续的坚守中,许多藏族干部群众回家,把自家的粮食蔬菜拿来给武警战士和单位的干部群众吃,大家在单位坚守着,涌现出许许多多感动人心的故事。
在“3·14”事件中,人行拉萨中支没有一个干部群众参加支持暴乱,也没有一个干部群众的家属参与。血与火,检验了坚不可破的民族团结。
在西藏金融界,人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善待生命一样呵护着民族团结;像遵循心中的道德律条一样,始终不渝地践行着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