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竹浪翻涌。在瑞金市大柏地乡,一幅火热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山脚下的竹制品加工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毛竹在这里被破片、拉丝、定型,成为牙签、竹筷等产品;林间伐竹声、货车引擎声奏响出竹产业振兴的崭新乐章。
 
  近年来,大柏地乡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通过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推动竹产业高速高质发展,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筑基+集体增收+群众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挥资源优势 做优特色产业
 
  江西华海竹制品有限公司的牙签包装车间内,牙签在设备上如瀑布般传送而出,随即被打包成一袋袋规整的成品。“这批刚下线的牙签即将运往瑞金国际陆港装柜,搭乘铁海联运班列,送往巴西市场。”华海竹制品负责人杨静说。
 
  华海竹制品是大柏地乡新引进的竹制品加工企业。2024年,大柏地乡党委组建招商专班,多次赴崇义县对接走访,积极动员瑞金同乡杨静返乡创业。在实地考察后,杨静决定将企业落户该乡元坑村。
 
  大柏地乡竹资源丰富,全乡共有毛竹林3.5万余亩。为让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大柏地乡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思路,积极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农、林、水、路等各方面项目资金,持续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降低采育成本。同时,加快竹林流转,培育新型竹林经营主体,提高毛竹品质和产量。”大柏地乡党委书记杨树成说,乡里还积极申报厂房建设项目,不断引进毛竹加工企业,全面推动竹产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大柏地乡聚力建强组织链,推动党组织向竹产业链全域覆盖,牵引项目、人才、服务等关键资源全链聚合,实现了组织力与产业动能同频共振、融合互促。目前,大柏地乡已发展毛竹加工及相关制品企业6家,年产值达8000万元,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成效正在持续显现。
 
  盘活“沉睡”资产 壮大集体经济
 
  车行三河村,乡间公路蜿蜒于青山翠竹之间,满山翠竹摇曳,与道路相映如画。
 
  “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借助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流转了这片长期闲置的竹林。很快,这些竹子就会运往附近的竹制品加工厂。”三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冬庆介绍。
 
  多年来,竹林一直是三河村村民生计的重要支撑。但随着人口外流,竹林渐成荒山。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资产,将其转化为村民的“绿色银行”,成为当地必须破解的难题。
 
  “我们采取‘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以租赁经营方式集中流转闲置竹林,并返聘村民参与管护与采伐,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实现了村民就近就业。”杨冬庆说。目前,三河村已运用5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成功流转500亩竹林。
 
  大柏地乡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通过逐村研判、规划编制,全面梳理可利用土地与竹林资源,建立项目储备库,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做产业的‘先行者’,也要当好群众的‘服务员’,把党旗插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杨树成表示。目前,三河村、小岭村等行政村均通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流转村民闲置竹林。
 
  实施联村共建 村村共同发展
 
  10月8日一早,横江村村民曹晓红便与两名村民一起前往承包的竹林,砍伐已进入成熟期的毛竹。这些毛竹顺坡滑落至山脚公路后,被运往邻近元坑村的竹制品加工厂。
 
  横江村毛竹资源丰富,但过去因销售渠道不畅,村民们“守着竹山过穷日子”,资源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现在邻村建了工厂,销路稳定了,我不仅管好自家竹林,还承包了别人的竹林。这一百多亩毛竹,光卖竹子一年就能净赚五万多元。”曹晓红说。
 
  曹晓红是大柏地乡推行“联村共建”合作机制的受益者之一。近年来,该乡积极探索在村级层面建立有效合作机制,以“联村共建”形式,构建起“党建引领+企业主导+合作社带动+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推动行政村之间以强带弱、优势互补。
 
  大柏地乡通过整合资金、土地、信息、人才等发展要素,建立以元坑村为竹产业核心,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筹毛竹资源、盘活闲置资产,竹制品企业提供灵活就业岗位吸引村民就近务工的发展机制,最终达到村村共同发展、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
 
  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大柏地乡正借助毛竹产业,走出一条村村联动的振兴之路。该乡年加工毛竹3万吨,带动竹农户均增收2.5万元,并帮助180名村民实现就近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