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客家古邑换新颜——石城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温京燕 赖明珠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4日

     在石城县兴隆村的乡愁记忆公园里,老人们坐在古樟树下闲话家常;在温坊村的客家生活博物馆内,游客们正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制作擂茶;在东南社区的研学基地中,孩子们动手体验打黄元米果的乐趣……如今的石城,昔日城中村的斑驳旧墙被美丽景致取代,厚重客家文化在烟火气里焕发新生。近年来,石城县以“实诚”精神为内核开展城中村改造,让古老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旅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城”的特色发展之路。
 
  文化为魂,旧村改造留“乡愁”
 
  “没想到老房子修一修,能这么有味道!”来自广东的游客李女士站在温坊村明清古建筑群前,不停用手机记录。石城县在城中村改造中始终把“延续历史文脉”放在首位,以“微更新、精提升”理念守护客家记忆。
 
  在石城县住建局的工作日志中,记录着160余户居民的搬迁历程。仙源村片区,居民提出的“保护古樟树”“配建养老服务中心”等12条建议均被采纳,民意采纳率达85%。仙源村将客家宗祠特有的飞檐、雕花等元素融入新居设计,灰瓦白墙间透着客家风韵;温坊村的明清古建筑群经保护性修复,变为“客家生活博物馆”,馆内陈列的客家服饰、农耕工具、传统器具,成为游客触摸客家历史的窗口;兴隆村则依托原有古树资源,打造“乡愁记忆公园”,古树、石凳、客家文化浮雕相映成趣,成为居民休闲、游客打卡的好去处。
 
  改造过程中,石城县同步提升社区生态与文旅配套,改造后的社区平均绿化率达35%,垃圾分类处理率92%,“一区一特色、一步一景致”的文旅脉络逐步形成。如今走进石城县的城中村改造片区,既能看到白墙黛瓦的客家风格建筑,也能遇见设施完善的文旅服务点,传统与现代在此和谐共生。
 
  业态创新,文旅激活“新消费”
 
  城中村“蝶变”后,石城县迅速将其纳入全域旅游体系,围绕客家文化打造多元化文旅业态,让“旧空间”产生“新价值”。在东南社区,游客可沉浸式参与打黄元米果、制作擂茶等传统技艺,亲手感受客家美食文化的魅力;八卦脑景区周边,改造后的客家风格民宿与万亩杜鹃花海联动,推出“赏花+住宿+民俗体验”套餐,成为春季旅游爆款产品。
 
  为提升旅游便捷度与体验感,石城县通过土地资源整合,在改造片区新建3处生态停车场、5座旅游公厕,开通多条旅游直通车,构建起“15分钟便捷服务网”。
 
  丰富的文旅产品带来显著效益,数据显示,改造区域旅游人次年均增长12%。2024年,石城全县旅游总收入突破102亿元,占GDP比重超30%;文化产业营收达6.8亿元,年均增长11%,文旅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民生为本,共建共享“新生活”
 
  “改造不是冷冰冰的工程,而是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这是石城干部在城中村改造中常说的话。自2018年启动改造以来,1162名党员干部落实“三包责任制”,走访群众超2.1万人次,解决民生难题800余个。
 
  石城县将文旅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让居民共享改造与旅游红利。琴江镇仙源村村民以土地入股旅游项目,年分红增幅达25%;返迁房底层商铺被统一规划为客家美食街,汇集客家酿豆腐、石城肉丸等特色小吃,带动300余人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年内增长18%。从“住有所居”到“安居乐业”,石城让文旅发展的红利真正惠及百姓。
 
  该县在城中村改造中始终坚持绿色低碳路径,同步推行“红色物业”治理模式,设立小区党支部,组建“红色服务队”,实施“文明积分制”,实现基层高效自治。依据《石城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当地将重点培育“温泉疗养”“钢琴艺术”“夜间经济”等新业态,力争2026年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超35%,让城中村改造的文旅成果持续惠及更多群众。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