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州群星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数控车关节机器人在进行机床工件上下料作业,实现加工完全自动化。 记者潘庆坤 摄 |
|
|
位于章贡高新区的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注射剂车间一角。日前,青峰药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记者吴悦 摄 |
|
□杨小平 特约记者周加相 记者李华
去年4月,赣州市正式获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去年7月,我市召开创建“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同年11月,《赣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以获批试点示范为契机,我市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资源主导型城市转型升级这一主线,突出“两城两谷一带”建设,主攻八大细分领域,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多方发力,统筹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各项任务,努力向建设创新活力足、质量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制造强市”迈进。
A 大项目引领带动 突出建好“城谷带”
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既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也是发展升级的风向标。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进程中,我市重点突出“两城两谷一带”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平台、引项目,充分发挥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的带动引领作用。
近日,走进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园区内大道宽阔平坦,已经平整好的大片场地上,一个个在建项目星罗棋布。在凯马汽车总装车间内,轻卡、微卡、微面三条总装生产线已全部安装完成,正在进行运行调试。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自启动建设以来,锁定重大整车项目,围绕打造“整车+‘三电’+研发检测”的完整生态链闭环思路,不断补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目前,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共签约落户工业项目12个,总投资536.25亿元,国家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赣州)筹建工作已全面启动。
在以南康为核心的现代家居城,家居特色小镇开门迎客,赣州港运输繁忙。今年以来,华日家居、鸿业家居等众多项目相继落户南康区。目前,赣州港已累计开通18条内贸、铁海联运班列线路和18条中欧(亚)班列线路,助力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8月初,赣州“中国稀金谷”(深圳)产业合作推介会现场签约投资10亿元的年产7000吨功能性稀土磁性新材料等12个项目,总投资76.8亿元,稀金谷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全面加速推进中。在以章贡区为核心的青峰药谷,以全省首个“千人计划”人才产业园为载体,短短3个月内签约13个生物医药领域“千人计划”项目,其中飞救医疗科技(赣州)有限公司从项目签约到注册成立启动招工仅用65个小时,龙头企业青峰药业向多品种迈出坚实步伐,“恩替卡韦分散片”和“恩替卡韦胶囊”两个品种在今年5月率先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成为国内首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恩替卡韦生产企业,也是江西省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企业。在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上,赣州经开区电子产业园、赣州新型电子材料基地、信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龙南稀土发光材料和绿色照明产业配套基地、南康节能照明产业园5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园),纷纷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主攻电子信息产业招商,今年以来累计引进深圳前海皓景鸣世科技、广州大凌实业等16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
B 推动“三大制造” 加快产业升级
来到章贡高新区内的赣州群星机械有限公司,可见机械手正快速娴熟地对配件进行抓取、组装,在公司装配车间内,工人则在对挤齿自动线、多轴同步控制立式内拉床自动线设备等进行调试,这是该公司自主研制的智能化生产线。目前,赣州群星机械多项智能化机械设备在车间内正常运转,设备工效、产品一致性和产品精度均得到大幅提升。
走进我市各大园区企业车间不难发现,园区网络基础建设快速推进,机械设备更新换代、数字化生产线应用等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广泛实践。智能制造是我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重点推进的六大工程之一,也是当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为推进智能制造工程,我市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赣州市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意见》,并迅速组织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评选,10个优秀项目得到市县两级共2000多万元的财政资金奖励。截至目前,我市有9个项目被评为“江西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个项目被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我市还积极组织明匠智能、中智软创、数码大方等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企业对接合作。
在服务型制造领域,我市大力推进工业设计产业、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发展,组织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稳步推进市本级500万元工业设计创新券运用,挂牌成立了赣州市工业设计中心(基地)。在南康区,南康家具工业设计中心、南康电子工业设计中心投入运行,赣州有色金属研究所成为我市首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赣州综合物流园、赣州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在绿色制造领域,我市积极落实《赣州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绿色产品培育、绿色工厂示范、绿色工业园区示范、工业节能节水绿色改造、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提升等为重点,多措并举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2017年以来,我市已有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于都南方万年青水泥有限公司、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中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的废旧电池无害化处理技术被认定为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工信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得2018年补助资金500万元。此外,市工业能耗在线监察(监测)平台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
C 强化创新驱动 提升发展质效
在“中国稀金谷”核心区智慧园内,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建设现场一派繁忙,其中科研、商务、金融中心已完成一楼主体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稀金谷”又一重要科研创新高地。目前,“中国稀金谷”核心区已引进了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入驻,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工程研究所、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以稀土功能材料研究院为龙头组建产业联盟,致力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以来,我市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已获认定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基地2个,省级众创空间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各类平台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在着力推动平台建设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引导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培育库,每年遴选100家后备高新技术企业、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并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小微企业予以奖励,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要加大创新力度,对品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为主线,我市全力推进制造业质量品牌标准提升工程,服务“中国制造2025”。我市以南康家具集聚区、于都服装集聚区作为重点产业集聚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推动市长质量奖评审工作。今年年初,“南康家具”集体商标获核准注册,成为全国首个以县级行政区划命名的工业集体商标。为推动优势企业更好地掌握行业话语权,我市还大力推动本土优势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今年以来,我市稀土行业参与了9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制修订。
D 强力招才引智 汇聚升级新动能
赣州(章贡)千人计划人才产业园内,400多名工人加紧施工,6台套专业作业设备投入道路配套设施建设。从今年3月开工至今,园区已有1栋至5栋标准厂房交付使用。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赣州(章贡)千人计划人才产业园的快速推进是我市强力招才引智的一个生动实例。为鼓励引进更多制造业人才来我市发展,推动形成制造业人才集聚效应,我市重点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紧扣制造业转型升级,集中力量打造赣州国家“千人计划”产业园和推动高端“人才+项目”的引进,入驻园区的人才,最高可享受6个2000万元的扶持,以及600万元人才津贴,目前,已有17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签约落户。我市还专门成立了赣南苏区人才发展合作研究院,打通高端人才与制造业企业合作渠道,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刘兆平等14位专家受邀入院。
为吸引人才集聚,我市公开发布面向海内外招募4000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计划。在引才中注重打好“乡情牌”,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均出台了鼓励返乡创业人员的专门政策,广泛动员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宁波能之光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赣州商会会长、“国千”专家张发饶回乡落户VOC高分子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项目,并承诺每年至少为家乡引进1名国家“千人计划”层次人才。此外,我市还大力推动驻外引才,设立驻宁波人才联络站,推动实现“宁波人才赣州用”,在深圳成立招才引智分局,既服务外出乡贤,又联系当地人才。
在大力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我市还格外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成立市企业家培训学院,于今年5月开班,重点围绕赣州工业态势与“中国制造2025”以及新时代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等开展培训。实施2018年“展翅计划”,引导大学生走进企业单位实习,我市今年举办的校企政合作启动仪式暨集中签约会上,全市有13所中高职院校与20家企业集中现场签订校企合作用工需求对接协议。同时,占地1万亩的职教园区即将建成,将为我市培养一大批高端技能人才。
引才育才更要留住人才。我市从多方面着手不断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在住房方面,规划筹建10万套人才住房,中心城区新出让商住项目,均按计容10%比例配建人才住房,已配建人才住房1400余套。在服务方面,我市试运行人才管家APP,实现人才工作、生活所有问题网上办理。同时,注重宣传造势,重大政策新闻公开发布,重大文艺演出设立人才专席,优先推荐制造业人才入选上级人才工程和项目,在全市营造爱才敬才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