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荒山坡上披绿衣
——全南县龙源坝镇发展油茶产业推动“造血”扶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付涛 曹珍梅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1日

  坡坡油茶林,绿浪连天;处处油茶香,幽幽沁心……近日,笔者行走在全南县龙源坝镇盆坑的山坡上,连绵起伏的油茶林映入眼帘,涂染出一幅幅产业蓬勃兴起的动人画卷。
 
  整地造林开辟绿色福地
 
  “变了!过去这里还是一片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坡,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贫困农民的‘致富林’……”朴实憨厚的榨油师傅曾照天在自家油坊里,一边用稻秸包裹着刚蒸熟还冒着热气的油茶,一边跟围观的孩子们回忆起过去。
 
  近年来,全南县龙源坝镇将油茶产业建设与低质低效林改造结合起来,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打造高产油茶林,对现有低产油茶林及时改造,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该镇采取以奖代投、扶贫贴息等办法,发动贫困户在荒山坡地广种油茶树。对油茶林低改与新造的农户,第一年按800元/亩,第二、第三年各按100元/亩的标准发放后续发展资金给予扶持。
 
  通过开展油茶造林,发展油茶产业,昔日光秃秃的山岭纷纷披上了绿装。如今,全南县龙源坝镇的山岭上油茶林绽绿吐翠,蔚为壮观。油茶树上,果实挂满枝头。
 
  “荒山坡变绿了,周边环境变美了,老表的腰包也变鼓了。”龙源坝镇副镇长唐鹏介绍,如此美景在几年前是看不到的。该镇持续推动整地造林、种植油茶林, 改造低质低效林2000亩,昔日“黄土地”不仅摇身一变成了“绿山头”,还给周边的贫困户开辟了增收的绿色福地。
 
  种植油茶助力脱贫攻坚
 
  “一棵茶树一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百亩油茶万斤油,讨了媳妇又盖楼……”在龙源坝镇,这首顺口溜成了油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斐然的真实写照。
 
  龙源坝镇现有贫困户487户1535人。为了向脱贫攻坚“深水区”发力,破解贫困“魔咒”,该镇在产业脱贫上狠抓油茶产业,努力让贫困群众有效脱贫、稳定脱贫。
 
  “将山林折价入股流转至村油茶专业合作社,我们不用花一点心思就可以按股分红,在这里务工每天还可以挣到80元。”眼下正值油茶树生长的关键期,龙源坝村43岁的贫困户陈荣汉正在油茶基地除草。
 
  找准路子,奋力攻坚。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龙源坝村将村集体山场的林地使用权、林木使用权折价与广东三家和公司合作,成立盆坑高山油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投入资金380万元,创建油茶基地1300亩,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吸纳周边农户以山林土地流转形式入股,油茶挂果收益前的费用由基地承担,减轻了贫困户的生产投入负担;油茶挂果盈利后按比例分成。如今,在当地,像陈荣汉一样无资金、无技术的贫困户,搭上了产业发展的“顺风车”,找到了脱贫渠道。
 
  以龙源坝村盆坑高山油茶专业合作社为引领,油茶逐渐成为龙源坝镇各村扶贫产业中的优势产业。通过基地土地租金、水电、岗位补贴和基地一次性建设补助政策,目前该镇已有61户贫困户加入盆坑高山油茶专业合作社,平均每年每户可通过入股分红增收1000元,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可达2.6万元。
 
  精耕细作推动产业发展
 
  “以前村民的传统观念认为油茶耐贫瘠好生存,往往天种天养或人种天养。加入专业合作社后,他们学会了把油茶园当菜园来精种细管。”龙源坝镇林业站站长谭春明说,发展油茶产业,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用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
 
  发展一亩油茶林,第四年开始挂果,第六年丰产,盛产期年产油60公斤,可产生收益4000元左右,稳定收获期在70年以上。因此,一亩油茶林的收益能有效解决一个贫困人口基本生活资金需求,贫困户通过加入合作社发展油茶产业为实现丰产高效和生态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贫困户“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龙源坝镇借助科技下乡活动,普及油茶丰产栽培技术,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油茶低产林改造与造林技术培训,标准化栽培技术被全面推行至整地垦复、挖穴栽苗、配方施肥、培兜覆盖、树体培育、绿肥间种、病虫害生物防治、采摘等油茶栽培全过程。当地油茶种植大户及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了稳步提高,推动油茶产业高效发展。
 
  勤耕出硕果。近年来,龙源坝镇通过油茶产业累计带动14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增收,人均每年增加纯收入2000元以上。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