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金融时报 解旖媛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9日
2013年,美国好莱坞女明星安吉丽娜·朱莉通过手术,预防家族遗传基因缺陷带来的高患癌风险,让“基因预测疾病”进入大众视野。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更新迭代,加上成本降低,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在我国也越来越普及,基因测序相关初创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
在基因测序从临床走向消费的过程中,行业明星公司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中,2017年7月上市的华大基因最为人熟知。而近几个月,华大基因接连爆出“致癌门”和“举报门”事件,又一次将基因测序推上风口浪尖,其股价从去年11月中旬的高点已下跌超过70%。
与此同时,2018年上半年,该领域依然有大额投融资事件发生。中优精准医疗获得鱼跃医疗投资的5.37亿元人民币,23魔方则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软银中国、经纬中国等明星投资机构,融资金额共计1.62亿元人民币。2018年6月,易观分析发布了《2018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分析》称,2017年,我国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为158亿元,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59.5亿元,其中,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49.5亿元。
融资金额不断攀升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基因检测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我国基因检测行业融资规模从8.71亿元增长至58.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60.98%,远远高于同期全球基因检测的融资规模增长速度。2017年,融资总额再创新高,超过10亿美元,约合67亿元人民币。
数据显示,国内目前已有超过150家从事基因检测相关业务的企业和机构,其中,70%左右的企业主要提供第三方基因检测服务,是消费级基因测序服务的主力军,其他30%的企业研究开发相关医疗器械和技术。
投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庞大的社会需求。BBC Research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5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年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至30%,2018年将快速增长至117亿美元。在美国,2012年到2017年参与消费级基因检测并拥有自身数据的个人用户从0.1%增长至3.75%。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目前中国基因测序市场渗透率还不高,但随着消费级基因测序服务的加速落地以及基于中国庞大人口规模使得需求不断增多,到2018年,中国市场需求预计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
国家的支持是行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2015年6月,我国发布《关于实施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提出快速推进基因检测临床应用以及试剂、仪器国产化。之后,管理层又多次提及把基因检测作为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并预计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发展精准医疗,而基因检测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基础路径。
根据IT桔子提供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获得投资的基因检测初创公司达30家,融资仍然集中在天使轮、A轮阶段。然而,今年上半年成立的公司仅有7家,其中只有两家公司获得投资。易观医疗分析师陈乔姗表示,消费级基因测序市场终将进入洗牌阶段。
资本向行业优质平台聚集
追求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疾病干预手段,是推动现代医学不断进步的动力,也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根据美国公司Illumina的市场分析,全球范围内,基因测序的主要应用领域是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比例达到60%。医学技术的积累和医院较高的准入门槛,成为初创公司拓展业务的瓶颈。
同时,在市场繁荣的背后,消费级基因测序市场同质化初显,竞争激烈。在IT桔子对相关企业的介绍页上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获得投资的30家企业中,超过一半企业提供的服务为“基因检测和基因大数据运营”“肿瘤检测”等服务,只有少量公司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而这些公司更容易获得大额投资。
23魔方3年获得6次总额为2.67亿元的人民币投资,让其在众多基因测序公司中脱颖而出。23魔方提供的主要是“祖源信息”“遗传特质”等基本检测服务,具体还可以检测出“耳垢类型”“词汇记忆力”“汗臭味敏感性”等信息。但有业内人士称,这样的基因检测“基本没有医学参考价值”。
易观分析基因行业分析师屈晶认为,2018年之后,消费级基因领域拿到大笔融资的机会已经不多,经过前几次的浪潮,格局基本形成。或许在资本看来,用低价格抢先占领更大的消费市场可能更为重要。
技术成为投资的重要考量
鲸准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基因检测市场渗透率还不高,国内消费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直接导致各公司开启“价格战”争夺用户。我国基因测序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容易被边缘化。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与产业联盟理事兼秘书长任鲁风称,目前主流的仪器设备、试剂核心技术都在国外,我国面临原始积累不足、知识产权垄断等问题。
此外,基因数据库也是重要的一环。据了解,检测者患有某项疾病的概率是根据统计学统计出来,要通过统计大量癌症患者的基因数据,然后进行比对,筛选出相似的基因,即选定为可能致癌的基因。但现实情况是,致癌的相关因素有很多,目前人们对其还无法完全详尽了解。如果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源,统计概率的可信度也会大打折扣。“目前,一些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很难获取优质的、最新的数据库,他们拥有的大多是旧数据库,所以很难获取相对准确的患病概率统计数据。”一位基因检测行业人士表示。
一位基因行业创业者说,对于用户来说,基因测序往往是一次性消费,价格战并不会带来用户黏性,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能只重视眼前利益,加大对技术和数据的投资,才能带来长久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