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赣南,草木葱茏,振兴发展的热潮奔涌。布局在南赣大地的一个又一个项目,正如火如荼紧张施工,呈现一派生机勃发景象。
循着党的十九大指明的方向,这片红土地上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上半年,赣州市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全市财政总收入258.64亿元,同比增长1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66亿元;11个主要经济指标中,预计有6个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三,其中GDP、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首位。
“成绩单”的背后,是赣州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赣南人民永远感铭于心,赣州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倾情支持。
如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不懈进取的答卷?赣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和赣州工作的重要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突出抓好精准脱贫、主攻工业、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举旗心有方向,落棋胸有成竹。赣州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内外兼修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积极争取、充分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又要增强“造血”功能,激发全市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突破,迎来生机
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谋求突破,清醒认识发展现状,清晰定位未来目标,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
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兴则城市兴。对赣州而言,短板在工业,落后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主攻工业战略的实施,每个县确定一个首位产业,全市重点抓好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和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两城两谷一带”建设,打造产业发展核心集聚区。
目前,全市在建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7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9个。2016年至2017年,连续两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跃居全省第一。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表象提升,更是科学决策、果断行动和汗水浸透的具象呈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赣州加快发展脐橙、蔬菜、油茶等特色优势农业,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保持着较快增长,全力构建起新型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央企入赣”“民企入赣”“赣商回归”工程,引进了绿地、TCL、招商局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上半年,全市共参加和举办省市重大招商推介活动14场,紧盯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等开展产业招商,签约项目101个。
赣州港的建设运营就是谋求突破的一个缩影。短短3年时间,赣州港已常态化运行18条内贸、公铁海多式联运线路和18条中欧(亚)班列线路,辐射全球面积的50%,为赣州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货物集散地提供了核心支撑。依托赣州港招大引强,我市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企业抱团转移60多家,培育发展外贸企业400多家,港口经济呈现“裂变”发展态势。
创新,催生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城市发展到今天,传统高速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怎么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江西科技创新次中心。”赣州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
青峰药业技术中心近日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这是继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赣州获批的又一“国字号”平台;孚能科技锂电池拥有国内外专利30多项……
创新之风,拂面而来。上半年,我市工业技改投资预计增长7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左右。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创新一直是重要支撑力量。我市依靠创新,建立起新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发展的整体效益和效率。
科技创新投入的“大手笔”,为企业发展催生新活力。赣州澳克泰工具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端硬质合金及其工具生产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投资3.38亿元扩大产能的技改项目已通过验收,另一高端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公司行政经理曾宪瑞说:“技改促进企业不断适应市场、转型升级,使我们的刀片产品海外订单稳步增加,去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6.59亿元。”
我市着力建设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赣州稀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7个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33%,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2011年的13.67倍、9倍。
同时,我市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尤其在机制创新上下工夫,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等。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关键的因素。我市出台实施“人才新政30条”,筹建10万套人才住房,设立“苏区人才伯乐奖”,成立市招才引智局、赣南苏区人才发展合作研究院,组建同心圆智库,建设国家“千人计划”产业园,目前全市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2名。
转型,迈出新步
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未来趋势。对赣州而言,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决把中央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部署要求贯穿纵深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把生态环保真正作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拿出以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勇气,在解决环保问题中优化产业结构,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保护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双赢。
过去,南康家具档次比较低,企业小散乱,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开展“升企入规”行动、加强研发设计等,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目前,全市家具产业集群年总产值超千亿元,“南康家具”成为全国首个以县级行政区划命名的工业集体商标,品牌价值达97.88亿元。
同时,我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压减钢铁产能200万吨。2016年至2017年退出煤炭产能117万吨,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工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实则是“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的过程,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最为直接的表现。从南康家具产业的凤凰涅槃,足以证明赣州转换动能的行动之实。
我市坚持集群发展、创新发展,推动稀土和钨产业向后端深加工及应用延伸,加快生物制药、绿色制造、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76家,列全省第二。在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中,我市着力构建“一核三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数连年增长30%以上;着力建设省域金融次中心,上半年直接融资总额达230亿元,同比增长90.8%,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此外,我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探索出定南岭北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及以赣县“指尖农业”和上犹“互联网+私人订制茶园”为代表的“互联网+”农业新模式。
舍弃旧动能、培育新动能,有阵痛,有压力,但也有机遇。我市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抢抓先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特色小镇等新业态,拥抱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培育新动能迈出新的步伐,取得明显进展。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新时代开启的新征程上,赣州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做好新时代合格答卷人,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