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续写“模范兴国”新篇章
——兴国县干部作风建设掠影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钟盛明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02日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这首苏区时期就已传唱的兴国山歌,是当年苏区干部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好作风的真实写照。80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一直传唱,为的是让这幅干群鱼水情深的动人画卷更加闪亮。
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兴国干部继续发扬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的作风,为群众谋幸福、为经济谋发展,不断展现新作为、书写新华章。
到一线,听民声想办法解疙瘩
近年来,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兴国县在全县干部中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做到情况掌握在一线、协调指挥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
带头下乡、带头干事。兴国县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埠头乡渣江村委会主任刘平生带头成立生态养殖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产业,目前基地规划面积60亩,一期已养殖肉牛100头,今年可望覆盖贫困户36户。
“我县传承苏区干部实事求是的好作风,因地制宜,通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富民产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从2013年的127198人下降至现在的4936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9%。”兴国县扶贫移民办主任廖顺尧介绍。
一片片大棚蔬菜、一个个养殖基地……在该县党员干部的带动引领下,如今,农业产业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支撑。
用机制,转作风提效率促担当
为弘扬求真务实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环境,近年来,兴国县出台实施了干部能上能下暂行办法、“三查一通报”常态督查、在重点一线使用选用干部等机制,推进干部作风转变。
问题就是导向。为切实改作风、提效率、促担当,兴国县组织全县领导干部认真查找“四风”突出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表现,深刻剖析根源,制订整改方案,防止反弹回潮。同时,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上下功夫,抓早抓小,动辄则咎。
“2017年2月,我县探索建立了单位自查、部门抽查、纪委核查和问题通报的‘三查一通报’机制。一年多来,我们已15次对全县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和队员在岗在位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督查时不在岗且未按规定履行请假手续、群众反映差、不作为、乱作为的38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和队员进行通报批评,并将有关问题线索移交到县纪委调查,由此进一步压实了单位和干部的责任,在全县形成了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工作氛围。”兴国县委督查室负责人赖德桥说。
抓项目,新征程再创“一等工作”
“完成一期征地3827亩,路网建设13公里;一期土地交付使用5000亩,泉州五金卫浴产业园、泉诚机械等项目成功落地……”这是兴国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钟功斌去年带领干部仅用3个月时间交出的成绩单。
近年来,兴国县在调查研究、科学谋划的基础上,筛选了一大批重点项目,每个项目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责任到点到人,对照时间节点,层层传导压力,稳步推进项目建设。2017年,该县实施重大项目96个,总投资257.46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51.5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33.2%。
好作风迎来大发展。2017年,兴国县实现生产总值158.42亿元,比上年增长9.1%;财政总收入17.01亿元,增长15.5%,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87.9%;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1.79亿元,增长14.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34亿元,增长12.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860元、9820元,分别增长8.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