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为打造新时代红色样板提供绿色支撑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25日

我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为打造新时代红色样板提供绿色支撑

发展绿色工业,坚定不移推进循环产业园建设。图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俯瞰图。
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图为会昌县洞头乡村民在该乡养鸡专业合作社的扶贫车间分拣鸡蛋。
增强生态意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图为信丰七小开展“变废为宝 节能环保”手工制作赛。
深挖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图为赣县区祥云湖景区一隅。
 
    □邱天宝 肖卫平 记者曹建林/文 钟佳丽 王明生 记者肖荣祯 陈地长/图
 
  近日,记者从赣州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市出台了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要点提出,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关键之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目标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着力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城乡美的生活环境,为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色样板提供绿色支撑。
 
  1 实施系统保护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
 
  实施国土空间保护工程。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县域以上城市、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起跑线、警戒线和生命线。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促进空间规划在“一张图”上有效衔接,加快建设“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各类保护地资源,探索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试点工作。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110万亩、植树造林33万亩。严格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实行国有天然林管护补助政策。加强国家和地方公益林保护,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积极防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
 
  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在赣江、东江及其支流实施分区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增强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确保湿地保护红线区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退化,湿地面积稳定在7.23万公顷。
 
  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串联破碎化生态斑块、文化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景观资源,加快构建沿江两岸、道路沿线等干线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试点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建设,加大自然湿地保护恢复及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为辐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2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对已完成的8个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开展“回头看”,杜绝死灰复燃;举一反三、自查自纠,建立问题台账,推进解决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程度大的环境问题,加快推进龙南关西尾水处理站建成投运。全力完成今年11个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及落实5项整改措施,全面整改到位华东督察局现场检查发现、国家环保督察办最终反馈的17个问题。对正在推进的整改任务加强调度,逐项落实到位。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严格落实“大气十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大气污染源清单,开展污染源解析试点工作。强化PM2.5影响因素管控,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彻底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开展打击“黑加油站”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施工工地扬尘专项整治,加大工地扬尘防治力度,建立工地在线视频监控系统。加大道路和运输扬尘治理力度,规范渣土车运输管理,推进渣土车密闭改造;提高城区机扫保洁水平,定期开展“洗城行动”;加快餐饮油烟净化设备安装,坚决取缔室外烧烤。全面禁止露天焚烧行为,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禁止城区焚烧垃圾、荒草等,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爆竹。加快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淘汰燃煤小锅炉,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打赢蓝天保卫战。
 
  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全面落实“水十条”,深入开展“清河行动”,完善提升“河长制”。建立覆盖全流域重点污染源、排污口在线监测系统。推进城市建成区水体质量提升工程,完成200公里城区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加快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新区建设和棚改项目全部实现雨污分离。加强污水收集管网维护,确保设施完好率在95%以上。全面排查区域内水体污染源,坚决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整改也难以到位的“散乱污”企业,推进定南、龙南稀土开采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排查整改大余新城、南康下坝和观河浮桥等3个断面总磷超标问题,坚决消灭劣Ⅴ类水。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推进10个市级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改到位。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深入实施“土十条”,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成运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等项目,加快实施国家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详查,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管。强化固废、危废管理,加强危险化学品监管,不能发生涉及危废和危险化学品的环境安全事件。积极探索实行垃圾分类,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 
 
  推进工业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推动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监管,开展涉气工业企业专项整治。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污泥无害处置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全面整治重点行业污染物超标问题。
 
  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整治行动。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开展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排查整改,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
 
  推进废弃矿山修复行动。依法整治取缔无证非法开采,有序退出“三区两线”环境敏感地带不合规露天开采的小型矿山。加快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核定的6.98平方公里的废弃稀土矿山治理。
 
  3 发展壮大绿色经济,培添绿色发展动能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能,实施传统制造业和加工业提质增效行动,完成煤炭去产能年度任务。加快发展绿色制造,培育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 
 
  着力发展绿色产业。深入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36个以上。推动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建立一批物联网示范企业和基地。深入实施全域旅游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创建石城、龙南、瑞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安远三百山、石城通天寨、大余丫山创建5A级景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把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国家和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探索建设循环产业园,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重组,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环境第三方治理等为主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
 
  4 打造生态文明样板,探寻发展新境界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争取上半年完成山水林田湖草首批28个项目建设,并推动23个新项目开工建设;争取年底完成东江流域生态补偿项目33个项目建设,并推动新项目开工。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项目和陡水湖湖泊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创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经验,筑牢南方丘陵山地生态安全屏障。 
 
  打造生态秀美乡村样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探索社会购买服务。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建房管理,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开展农村民房庭院整治,推进交通沿线村点建筑立面整治提升,抓好5000个左右村点整治。积极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打造一批赣南特色田园乡村。 
 
  打造试点示范创建样板。一方面,以园区循环化改造、生态文明示范县、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等300多个国家和省级试点为重点,推进各类试点示范建设,加快总结试点创建经验。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继续努力向上争取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更多试点。加快编制东江生态经济带,探索推进会寻安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打造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扶贫领域示范样板。
 
  5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构筑科学发展体系
 
  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组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完成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新环保法,加快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化环境监管体系。 
 
  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化进程。研究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办法。全面总结推广安远、大余、会昌生态综合执法经验,出台推进生态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争取生态综合执法工作成为全省亮点。落实“两法衔接”机制,推动建立公安、环保、法院、检察院衔接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完善环境资源案件“二合一”“三合一”或“三加一”归口审理。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制度,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加大生态执法执纪力度,压实工作责任,推动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坚决实行环境损害“党政同责”“一票否决”,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速度,决不要落后的GDP、污染的GDP。
 
  6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营造美化赣州氛围
 
  强化宣传教育。启动并推进“聚焦赣南 发现美丽”大型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活动。用好赣南日报“生态文明周刊”平台,及时报道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新经验,并争取在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刊发稿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知晓率和认同感,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五进”活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设立生态环境监督员。建立环境保护新闻发言人制度。
 
  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绿色创建行动,倡导绿色出行。实施拆墙透绿增绿,推进立体绿化、屋顶绿化,让市民共享公共绿色空间。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生动局面。 
 
  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生态景观保护和生态旅游网络建设,支持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存较完整的区域建设生态文化保护区。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