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和赣州嘟嘟租车投资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分时租赁项目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首期工程计划建设30个充电站、110个充电桩,并投放300台新能源分时租赁汽车,覆盖整个赣州市中心城区。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工业企业集中供热,着力实施电能替代,全面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促进各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构建充电网络
使电动汽车“跑起来”
电动汽车想要上路行驶,得先有能量保障。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绿色交通出行提供能源保障。
国网赣州供电公司是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城际快充项目建设的主力军,该公司营销部主任黄国强说,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快慢结合”的原则,截至目前,公司共投入6188万元,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现已在大广高速、济广高速赣州范围内建有8对16个充电站64个直流桩,打通了赣州与我省吉安、抚州以及广东梅州、河源等市的电动汽车城际快充网络,明年将在厦蓉、昌宁两条高速的7对14个服务区建设充电设施,打通赣州与福建、湖南的电动汽车城际快充网络,实现赣州与周边地市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全覆盖。
“使用新能源汽车,每车每百公里可减少24元的运行成本,每辆车的粉尘年排放量也从1100公斤降至200多公斤。”对环保、低碳的纯电动公交车的优势,赣州市公交总公司总经理刘志怀熟稔于心。他表示,基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公司以实际行动促进能源消费方式的转变,加快形成绿色交通体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今年新采购的122辆公交车中有112辆为新能源汽车。到2017年底,公司电动公交车占公司公交车保有量的11.6%,已安装15千瓦、60千瓦及120千瓦充电桩43个;到2019年底公司纯电动公交车将超过460辆,120千瓦充电桩将不少于150个。
今年初,我市出台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细则和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规范了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市场准则。今年8月,我市编制并印发了《赣州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一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将充电设施建设列入民生工程加以推进,着力实施充电设施单位示范项目。通过努力,充电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市建成充电站30多座,公用和专用充电桩近300个,能满足超过4000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全市可满足超过15000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并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国省道服务区和各旅游景点实现充电设施全覆盖。
开启集中供热
让高温热能“流出来”
集中供热,这一在我国北方进入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今年在我市也时兴起来了,只不过集中供热的对象是企业。
近日,记者看到,从华能瑞金电厂,游出一条绿色“长龙”,直径近1米,沿着马路通到赣县洋塘工业园区。这根“长龙”,正是华能瑞金电厂供热改造的热网工程蒸汽主管道。华能瑞金电厂营销部员工邓伟向记者介绍,通过这根管道,利用长输蒸汽管网技术,今年9月起,华能瑞金电厂实现了对赣县洋塘工业园和红金工业园部分企业的集中供热。目前,已有谱赛科、菊隆高科、赣州丰达管桩有限公司3家企业用上了蒸汽,另有30家企业已向华能瑞金电厂发出了用汽申请,正在洽谈中。
“拧开阀门,热量就如同自来水一样,通过管道流到了各个生产车间,非常方便。”谱赛科工程部部长张熠珍谈起了用蒸汽3个多月来的感受,他说,使用蒸汽供热后,有四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安全性能提高,原来用锅炉很不安全;二是供热稳定,温度和压力等蒸汽参数均更稳定;三是没有环保压力了,这是清洁能源,不用担心污染超标被停产整顿;四是减少了劳动强度,原来三班倒烧锅炉约需30人,现在1个人就可以了。
市发改委电力和煤炭科科长朱晓红说,集中供热工程虽然才启动,但引领和示范作用明显,对于改变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分散、低效、高污染的供热方式,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意义非凡。华能瑞金电厂总经理助理胡兴说,下一步,将大力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电厂供热管网将延伸到赣县红金工业园区、章贡区沙河工业园和水西产业基地、赣州经开区的香港工业园等区域。
推广电能替代
促环境质量“优起来”
“家家点火,处处冒烟”,这曾是南康家具木材烘干的景象,如今,随着电能替代技术的推广应用,用电能和空气能,木材烘干过程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近日,在南康区龙岭工业园内的志盛木材烘干中心,记者看着工人开着叉车把木材送进干燥窑,技术人员在一边检查指导。这家南康区最大的木材烘干企业,全年可烘干16万立方米木材,但它的干燥窑里没有燃烧加热的锅炉,没有冒着滚滚浓烟的烟囱,木材在安静、安全、无污染的环境中完成烘干。
该公司总经理黎业东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公司2016年实施电能替代改造,采用热泵烘干机系统,全程电脑控制,并利用空气能和自控恒温装置实现热能循环利用。这一技术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木材烘干质量,消除了火灾安全隐患,还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粉尘排放量。正是由于在技术升级中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公司获得了2016年度电能替代项目省级财政奖励资金。
两年来,我市积极推广电能替代。今年全市在铸造、木材烘干、烤烟、制茶、学校炊具、宾馆等领域完成电能替代项目385个,替代电量3.45亿千瓦时,相当于在能源消费终端少烧12.63万吨煤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氮氧化合物和二氧化硫0.24万吨。明年,我市将在上犹建设电能替代综合示范点,在瑞金、宁都等地建成电烤烟示范带,进一步促进能源消费向清洁化方向发展,努力优化我市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