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赣州第二届文化惠民周开幕式暨赣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节目展演春节前在赣州市黄金广场举行,万名群众来到现场共享“文化年货”。记者谢东琳 摄(资料图片) |
□记者刘珊伊 实习生熊冰
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多元文化交相辉映;
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文化惠民好戏连台。
近年来,赣州市抢抓机遇、勇于创新、善谋实干,高奏起文化惠民的激越交响,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业态,正化为不断推动赣州加快发展的强劲内力。
全民共享文化大餐
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普惠
前不久的一个夜晚,赣州市中心城区黄金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一场以“感恩奋进 振兴发展”为主题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五周年群众性专场文艺演出在这里举行,吸引了众多百姓驻足观看。
从2016年首届文化惠民周活动启动以来,赣州坚持文化惠民不设“围墙”,每周举办一场“文明风采 百姓舞台”文艺汇演和“赣南采茶歌舞戏”周末剧场惠民演出。“周六黄金广场看戏去!”成了赣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群众演戏、演群众戏、让群众看戏,成了赣州文化惠民的一大特色。至今,“文明风采 百姓舞台”文艺汇演一共演出30场,观演群众累计达11万人次;赣南歌舞采茶戏共40余场,观影人数4万余人。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全面振兴赣南采茶戏,经典力作层出不穷,其中,被誉为赣南“红色三部曲”的《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曹禺戏剧文学奖”,今年创作上演的大型赣南民俗音画《客家儿郎》又好评如潮,引起广泛关注。这些经典剧目,过去都得买票进场观看,如今借着“文化惠民,精品共享”的东风,群众只需到公告地点领票,即可在“赣南采茶歌舞戏”周末剧场一饱眼福。
文化惠民系列活动的常态化推进,与赣州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密不可分。赣州,是一座满载文化印记的城市,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近年来,赣州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多种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提升老区人民的幸福指数。
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赣州全面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探索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路径,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推进各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寻乌县在中宣部的对口支援下,按照“七个一”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简易戏台、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健身器材)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0个,在建86个,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基本全覆盖。目前,全市建有图书馆18个、文化馆19个,全市283个乡镇设有综合文化站,3460个行政村、349个社区80%以上建有文化活动室(中心),建有农家书屋3500余个,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如今,走马赣南城乡,无论是在街心公园、城市广场、艺术剧院,还是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总能看到群众文化之花竞相绽放……据统计,近年来,赣州在全市范围内扶持和培育了2000多支基层文化宣传队和超百个农民业余演出团体,这些演出团体常年送戏下乡、巡演各地,以采茶戏、山歌、合唱等艺术表现形式,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大餐,有的甚至走出市门、省门。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中,就放映电影27336场,送戏下乡606场次,乡镇自办文体活动328场次。
农家书屋+电商
文化扶贫网络扶贫成效显
近日,安远县新龙乡小孔田村的“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人气旺盛,村民们通过网络出售土特产、购买日用品已渐成常态。自2015年9月开始,赣州市在寻乌、安远开展“农家书屋+电商”建设试点工作,小孔田村的服务站成为全市首批服务站点之一,他们选送了13名懂电脑的年轻人参加培训,协助村民网上销售脐橙、茶油、蜂蜜等农产品,拓宽了当地珍珠鸡、猕猴桃、百香果等的销路。
为在文化惠民中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赣州市创新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在全国首创“农家书屋+电商”工作,激活了农家书屋资源,开辟了农民增收新路,让农家书屋成为了广受基层群众欢迎的读书屋、宣讲屋、便民屋、黄金屋和幸福屋。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点1640个,这些服务站点正逐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家园”。
通过推行“农家书屋+电商”,丰富了书屋功能,打通了农特产品进城、工业产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了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探索出了文化惠民的新途径,实现了从文化资源到发展资源、从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的有效转化。2016年,仅围绕脐橙这一特色产业,安远全县50多家“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点就带动发展了超过1800家乡村网店,近3万人参与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5亿元。
令人欣喜的是,赣州“农家书屋+电商”模式得到了中宣部和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去年11月,全国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宁都县召开,以此为契机,赣州加快推进文化扶贫、网络扶贫工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农村电商工作领导小组,各示范县(市)成立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出台《赣州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提出发展一县一品农产品电商,打造中国脐橙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涉农电商规划布局。同时,设立农村电商发展专项资金,从园区建设、平台搭建、物流配送、自主品牌建设、人才引进、乡村服务站点建设、氛围营造等方面,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
随着南康区获批第四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试点县,如今全市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已达17个。依托试点示范,全市目前已建有电子商务产业园25个、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39个、乡镇服务中心162个、村级服务站2426个。此外,全市贫困村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654个,覆盖率为72.21%;累计为1.94万人次贫困户提供免费电子商务知识培训,使6800余贫困户通过电商实现就业脱贫。今年上半年,全市电商销售额达139.8亿元,同比增长51.2%。
讲好故事做好项目
百姓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链
去年7月29日晚,祖籍会昌的台湾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携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青春版)在会昌采茶剧院浓情上演。久居上海的会昌乡贤曾先生专程赶来观看,他说:“会昌深挖、用好自身各种文化资源,擦亮文化旅游品牌,路子对头,效果不错。”
一个名人、一部剧目、一个传说……容易让人铭记心中。文化+旅游,既是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旅游升级的选择。近年来,赣州立足优势、把握机遇,深挖资源、讲好故事,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之一,文化与旅游融合步伐加快、融合程度渐深,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今年一季度,以文旅产业等为重要构成的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7.47亿元,同比增长11.4%。
大发展离不开大项目。带着对赣州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共同愿景,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期间,赣州成功签约7个、投资总额为51.8亿元的文化产业大项目。其中,成功与北京希世纪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拍摄红色电影《八子参军》(片名暂定)的合作协议,祖籍安远县的高希希导演出席签约仪式并表示,将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红色文化历史题材的敬畏,尽全力投入情感和精力去创作,力争将其打造成红色文化精品影片。另悉,在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期间,赣州也签约了赣州复兴之路文化科技主题园、赣州龙川极地海洋世界、时光赣州(七里古镇)等5个文化旅游产业大项目,总投资76.5亿元,有的项目还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
为避免文化旅游产业的同质化发展,赣州提出“十三五”期间“一核三区”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致力打造以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为主体的宋城文化旅游核心区,重点发展东面以瑞金、兴国、于都、宁都、会昌为主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南面以龙南、定南、全南为主体的客家文化旅游区,西北面以上犹、崇义、大余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区。为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赣州还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将文化旅游业纳入现代服务业攻坚战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重大项目实行定期调度。目前,赣州红色、绿色、古色、客家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业齐头并进、错位发展,势头良好、后劲十足。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蛋糕”的不断做大,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以土地入股、投劳务工等方式吃起了“旅游饭”,进入了文化旅游产业链,鼓腰包、富脑袋,群众获得感因此与日俱增。2016年,上犹县柏水寨开园,住在附近的李林茂得到带动,开办起农家乐,当年收入增加了30%。近年来,赣州充分利用各地农村的田园景观、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推进“十百千”工程(即打造十大旅游产品体系、百个旅游扶贫重点镇、千个旅游扶贫示范点),积极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全市最具增长潜力的新型业态之一。目前,我市已涌现出大余丫山、宁都小布、石城大畲等一大批有文化气息、有景观特色、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点,各类休闲农业景点和乡村旅游企业正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