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感恩奋进的“赣南样本”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27日

 

感恩奋进的“赣南样本”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下赣南推进振兴发展纪实
图为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村貌新景。新建的民房一侧,是为记住历史、发展旅游专门修葺保留的老土坯房。2012年,119户462口人的华屋,就有各类贫困人员59户212人。《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在中央及地方的扶持下,华屋新修了公路和住房,并统一规划建设了大规模的蔬果大棚,村民收入大幅提高。特约记者杨友明 记者陈地长 摄
 
    □记者刘润发
 
  有一种关怀,日月经天,光辉永远;
 
  有一种变化,脱胎换骨,精彩纷呈;
 
  有一种感激,根植心底,深铭肺腑。
 
  ——题记
 
  (一)
 
  “哎呀嘞……
 
  砍柴全靠好镰刀,
 
  撑船全靠好竹篙,
 
  幸福全靠习大大,
 
  同志哥,
 
  党的恩情比山高!”
 
  这是一首新编山歌,出自著名的“山歌之乡”兴国县。像这样的新编山歌还有不少,并在赣南大地传唱。
 
  这些山歌,表达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五年来,赣南人民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对共产党的深深感激、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无限拥戴!
 
  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从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到亮堂结实的红砖房,从煤油灯的黯淡到城乡处处灯火通明……赣南老表动情地说:“当年,毛主席领导大家打土豪、分田地,让我们当家做了主人;今天,习总书记关心赣南发展,让我们住上了好房子、用上了稳压电、喝上了洁净水……”
 
  今天的赣南,正致力于打造革命老区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跟党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红色样板。
 
  这个样板,深深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惦念牵挂!
 
  (二)
 
  历史曾如此青睐这个叫赣南的地方。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赣南瑞金宣告成立。2011年11月,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深刻阐明了这个共和国的伟大历史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我们党在局部地区执政的重要尝试”,“为我们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建设以及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今天诸多伟大事业的源头,都始于这片红土地。
 
  中央苏区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当年,为了创建和捍卫襁褓中的红色政权,处于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赣南人民倾其所有,几乎把最后一粒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块银元、最后一枚铁钉都奉献出来支援红军,把自己的丈夫、兄弟、儿子送到了革命队伍。赣南苏区当时人口不过240万,先后参加红军人数达到33万人,直接参战支前的多达60万人。据统计,赣南苏区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2万人,分别占全国和江西革命烈士总数的7.5%和43.8%;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8.6万多主力红军,赣南籍子弟就达5.6万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的英魂。
 
  从赣南到陕北,赣南儿女用热血和生命,铺就了这条地球上动人心魄、绵延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
 
  历史,也曾无情碾压这个叫赣南的地方。
 
  由于战争创伤、地理位置等种种原因,直至《若干意见》出台前,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差距大,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这几个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大多不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50%,甚至落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赣州全市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靠上级转移支付;全市贫困人口215万,占江西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
 
  近70万户群众栖身于漆黑破败、四面透风的土坯房中,42万人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抚恤补助、农村低保和零星救济度日;
 
  220多万户农村群众连最起码的饮用水都难以保障,长年累月,人畜共饮,直接从塘里、田里、沟里取水;
 
  19.1万人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9个县没有铁路,4个县没有高速公路,29%的国道和省道属于等外标准;
 
  众多乡村学校没有厕所,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没有操场,没有图书室,没有教学仪器。教室破败不堪,孩子们只能在没有竣工的民房、嘈杂的村委会或老祠堂上课,大冷天也只能打地铺睡觉。不少学校的所谓操场,就是一块没有硬化的荒草坪,天晴尘土飞扬,下雨泥浆横流,兀立操场的篮球架,连篮板都残缺不全。投篮时,篮球常常从篮板缺口飞了出去……
 
  在赣南,当年红军用于夜行的松明子,依然还是部分深山住户主要的照明材料,许多孩子只能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做作业。百岁老红军吴清昌说:“赣南什么时候才能到处都亮起小太阳啊?”
 
  基础薄弱、民生困难、经济落后……这就是《若干意见》出台前赣南的真实境况!
 
  (三)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状况,一直深深牵动着北京的目光,牵动着习近平同志的心。
 
  2011年2月4日,习近平同志就改善赣南老区红军遗属生活状况作出重要批示,民政部专门派出调查组。很快,中央下拨13.1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解决赣南红军遗属生活困难和土坯房改造,令赣南红军遗属深深感动。
 
  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出席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原中央苏区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中央层面首次提出和科学阐释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苏区精神前承井冈山精神,后启长征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成为永远高扬在赣南儿女心中的旗帜。
 
  2011年12月31日,在有关赣南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上,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依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一年之内,三度深情关注赣南这片红土地,字里行间,饱含习近平同志对赣南苏区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充盈着对赣南人民的深情大爱。
 
  这份深情,这种大爱,彰显出一种不忘初心的高瞻远瞩和历史担当。
 
  赣南只是偌大中国的一个区域,但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这个区域或许可以成为革命老区摆脱贫困、建成全面小康的一个可复制的样板。而赣南特殊的历史背景,又将赋予这个样板特殊的意义。
 
  2012年3月31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制定工作启动会召开,中央层面正式“把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
 
  春回大地,希望萌动。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2012年4月10日,国家42个部委149人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奔赴赣南实地考察。
 
  这是一次溯源和寻根,为着当年这块土地的无私奉献;
 
  这是一次回馈和反哺,彰显一个政党永不更改的初心!
 
  七天里,调研组兵分十路,顶风冒雨、跋山涉水,马不停蹄、昼夜兼程,足迹遍及赣南18个县(市、区)的山山水水,召开近50次座谈会,行程2万多公里,掌握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第一手资料。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这个被称为“国45条”的《若干意见》,从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方面面给予赣南倾斜,围绕“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五大战略定位,为赣州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至今犹记,《若干意见》出台的那一天,赣南人民像过大年一样,个个额手称庆,人人喜悦盈怀。点鞭炮、放焰火、舞龙灯、演采茶、唱山歌。吟诗作赋、挥笔撰联,自发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激动。一位老表由衷写了这么一幅对联:“千好万好,不如共产党的政策好;天大地大,不如共产党的恩情大。”
 
  关怀不仅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江西省工作情况汇报后强调:“中央苏区是江西的特点,也是江西的优势。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精神是推动发展的动力,要奋发图强,弘扬苏区精神,也要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合力推动。”
 
  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充满深情地说起了赣南、说到了苏区。
 
  这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的会场。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的开场白,就提到了中央苏区。
 
  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一直关注原中央苏区振兴,关注老区人民生活。”
 
  他说:“2011年,我对振兴苏区发展作出一次批示。这些年,你们把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战略机遇努力作为,带动了全省民生改善,成绩令人鼓舞,但是后面的任务依然艰巨,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他说:“一定要把老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放在心上。”
 
  他说:“我们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深情与大爱,如同金色阳光,温暖赣南、抚慰民心。感恩与奋进,成为时代强音,响彻赣南、令人振奋。
 
  大爱之下,赣南“蝶变”由此而生。
 
  五年来,苏区振兴步履铿锵、足音雄劲。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人均水平与全省、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追赶的步伐明显加快。
 
  五年来,民生状况大幅改善。赣南始终将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摆在首位,财政支出的近六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改善民生。五年来,全市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69.52万户,占全市农户的40.6%,近300万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近30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万公里;全面解决近300万山区群众不通电或长期“低电压”问题,完成低电压改造53.99万户;全市新(改、扩)建校舍503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230.6万平方米,孩子们从此告别在民房内上课、在地板上睡觉、大冬天吃冷饭冷菜的日子。
 
  赣州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能让老区的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一号工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炳军动情地说:“每次看到烈士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我都情不自禁眼睛湿润;每次站在瑞金叶坪红军广场烈士纪念塔前,看到‘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几个大字,心里都感到沉甸甸的责任。当年革命先辈不惜提着脑袋干革命,就是要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今天脱贫攻坚不至于有太多的生死考验,只需我们多动情、多出汗、多想办法,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做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革命先烈!怎么来保证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从不敢有丝毫懈怠。”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五年来,为着摆脱贫困,赣南党员干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改作风,提效率”,沉入基层、扑下身子,住在农家、干在村里,融入群众,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结对帮扶困难户,交出了151.74万人脱贫的优异答卷,占江西省脱贫人口数的一半,贫困发生率从26.7%下降到5.7%,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人口的脱贫。
 
  五年来,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昌赣、赣深高铁和兴泉铁路开工建设,赣韶铁路、赣龙铁路复线建成通车,厦蓉、济广、泉南和沪昆高速南昌至韶关联络线4条国家高速公路赣州段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现代家居城、中国稀金谷、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等“两城两谷一带”项目加快推进,赣州综合保税区,龙南、瑞金国家级经开区,赣州高新区,赣州进境木材国检监管区等国家级平台相继获批……赣南振兴发展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更深刻的变化还体现在赣州发展理念的不断丰富和提升。围绕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深刻思考、充分论证的基础上,2015年12月18日,赣州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了“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的实践路径和工作重点。这是赣州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思想上深刻自省、行动上高度自觉、内因外因充分结合的结果。赣州人清醒地意识到,要加倍珍惜党中央的关心、习总书记的大爱,任何时候都不能躺在苏区历史的功劳簿上吃老本、睡大觉,要在用好中央支持政策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发强大内生动力,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以自己的勤劳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美好新生活。
 
  理念决定行动,《若干意见》对赣南的影响和意义不止于当下,更关乎长远。赣州的发展犹如飞机滑行进入跑道,正处在加速腾飞的阶段,赣州正面临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这块浸润无数革命烈士鲜血的红土圣地,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阔步行进在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四)
 
  “赣南蝶变”,令每一位观察者既感慨又惊奇。
 
  “赣南盛产传奇!”这是56个民族作家在赣州采风时发出的由衷感叹。
 
  知名网络作家张忆安在长篇博文《不可思议的“赣州样本”》中这样写道:“赣州的巨大变化,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亲身经历,谁又能相信呢?如果我不曾站在下雨就有可能倒塌的土坯房里,不曾在宽敞明亮的小楼里跟老乡共尝米酒,只是从别人的嘴里听到传闻,我又怎么会相信这种变化居然在短短几年内发生?”
 
  对这种变化感触最深的,还是世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原来并不存在。它是一个土坯房改造安置点,同时安置了几个村子的村民。村民们饮水思源,给新村起了这个名字,意思是“铭记党恩”“铭记习总书记的恩情”。
 
  胡世瑞是这个村的村民。老胡一生坎坷,幼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所有的悲苦,他无一幸免。他曾经历4次倒房、4次建房,仅有的积蓄,都在这“倒倒建建”中消耗殆尽。
 
  忽如一夜春风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让他成为第一批搬进铭恩新村小洋房的住户。
 
  “我清楚地记得,我是2013年3月23日搬进新房的,我把这一天当成了我新的生日。”回想过往的艰苦,老胡特别感念今天的幸福。他常对人说:“好运不会从天降,幸福全靠习大大。”
 
  ……
 
  赣南的变化显而易见、俯拾即是。放眼这片红土地,五年来,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深恩大爱,让赣南众多像铭恩新村这样的村庄脱胎换骨。赣南老表形象地把《若干意见》比作他们的“幸福宝典”,而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这部宝典派发给他们的“幸福红利”!
 
  曾经感叹“赣南什么时候才能到处都亮起小太阳啊?”的老红军吴清昌,今天格外动情地说:“赣南老区人民盼了多年的‘小太阳’,如今习总书记为我们送来了!”
 
  心怀对党中央、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激拥戴之情,2013年元旦,兴国埠头乡铭恩新村村民刘扬泉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张贴在正堂墙上,他由此成为赣南百姓自发在家里珍贴习总书记画像的第一人。从此,千家万户自发珍贴习总书记画像成为赣南一道风景。老刘还喜欢编写山歌,在他的家里,贴满了他自编自创的兴国山歌,内容大多表达感激感恩之情。
 
  2015年6月28日,新华社播发长文《常念家国在心怀》反映赣南振兴发展,文中写道:“在落成的新居里,几乎家家张贴着毛主席和习总书记的画像。”
 
  “感恩共产党,感恩习总书记!”这已成为赣南人民发自肺腑的共同心声。
 
  家住瑞金市叶坪乡福水村的96岁老人杨荣发,是红军失散人员。他将自拟自书的一副对联,贴在了自家大门两侧:“衣食住行年年好,翻天覆地日日新”,横批是“感恩习主席”。对联虽不工整,书写也算不上漂亮,但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世纪老人的浓情深意。他说:“以前相信毛主席,我的父亲和两个叔叔都参加了红军,我是家里的独子,不到15岁也跟着参加了红军。现在跟着习总书记,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百岁老红军王承登则会告诉每一位来访者:“赣南18个县(市、区)我都去过,以前没有这么好,现在每个村庄都修了水泥路,农民穿得也很漂亮,都分不出城里人乡下人了。老区人民感谢党中央、感谢习总书记。”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王承登还专门托参加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明经华,向习近平总书记转交了一封信。同时,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两瓶家乡兴国县产的山茶油,委托她转呈习总书记。
 
  他的本意是,代表赣南人民向总书记写信汇报赣南老区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捎上两瓶家乡茶油,则是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表达两个心愿,一是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油茶等扶贫产业的支持;二是希望总书记到江西革命老区视察。
 
  让王承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习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拿出了他写的信,念了几段,并当场叮嘱有关部门研究扶持赣南发展油茶产业政策。国家有关部委、省有关部门很快出台了扶持赣南油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迄今,上级已拨付赣南油茶产业发展资金近3亿元,发展油茶林243万亩,数以万计的农民由此脱贫致富。
 
  但两瓶茶油,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收。他让工作人员转告,心意领了,茶油不能收,规矩不能破。王承登对此感慨万千,事后他接受采访时说:“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打老虎拍苍蝇’到自己拒收茶油,习主席让全国人民都敬佩啊!习主席真英明、真伟大、真了不起!这样的领袖,全国各族人民怎么可能不拥戴呢?”
 
  最后,王承登把两瓶茶油赠给了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希望以此教育干群、昭示后人。
 
  (五)
 
  今天,有着强烈获得感的赣南人民,将内心的感激和感恩,化作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拥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定信念和高度自觉,化作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学笃行。
 
  《人民日报》知名公众微信号“学习小组”记者曾赴赣南采访,赣南深学、真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做法,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习小组”这样报道:“‘学习小组’经常整理习近平说过的话,但在赣南,这个工作有着无数人在做。”
 
  这个工作,赣南做得特别用心。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兴国县创造性地编写了《春风化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系列读本,实现了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
 
  赣州市委机关报《赣南日报》,定期在一版报眼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摘要;
 
  信丰县将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编成《应知应会手册》口袋书,便于随时学习;
 
  于都县、宁都县采用山歌、四六句、顺口溜、俗语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章贡区通过“草根宣讲员”,走街道、进社区,巡回宣讲,将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到千家万户。
 
  高擎思想的旗帜,赣南在振兴发展的征程中激越前行。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赣南,始终担负着历史与时代的独特使命,始终承载着党和国家的殷殷重托,始终凝聚着人民领袖的深深关怀。
 
  这种关怀、这份大爱,是赣南振兴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力量源泉,赣南人民永远铭记!
 
  这种关怀、这份大爱,必将温暖大地,透亮岁月,赓续未来!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