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讲师、科技特派团团长郭春贵在花卉基地讲解种植技术。 |
|
|
学生在练习牛的胸部听诊。 |
|
|
教师谢标洪(右)下乡指导农户生产。 |
|
|
优秀毕业生李金花(左)已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 |
|
|
学生在赣州倞华菲尔雪有限公司进行教学实训。 |
|
|
学生在大余鹭溪农场开展教学实习。 |
|
□温继荣 记者王玮
赣州农业学校畜牧畜医专业的170名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日前引来20多家企业“哄抢”,其中多为我市知名农业企业。而这只是这家拥有102年历史的中职学校面向“三农”,为赣州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的一个缩影。
赣州农业学校创办于1915年,1981年经省政府批准复办,与赣州农业干部学校、赣州机电工程职业学校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办学。2007年底,市委、市政府重新明确学校办学定位,要求学校坚持以农业教育和农业培训“两个为主”的办学方向,赣州农业学校和赣州机电工程职业学校这块牌子主要承担农业职业教育职能,赣州农业干部学校牌子主要承担面向“三农”的技术培训职能,为赣州的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
近日,记者走进赣州农校,探访这所目前我省唯一的农业类中等专业学校在高举农字旗,坚持农业特色,全力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培训的特色做法,见证该校在我市现代农业攻坚战中的创新举措。
1 职教花开别样红
早在2008年初,赣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以赣州农校为龙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集农业技术培训、推广、教材编写、师资培训以及农业信息交流为一体的新型农民技术培训体系。
为切实承担好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农业培训职能,打造全市农业培训龙头基地,赣州农校整合各方资源,先后在市委农工部、市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民政厅支持下成立赣州市现代农业培训基地、赣州市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基地、江西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江西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以这些培训平台承担政府交办的培训工作。而通过这些培训,赣州农校也不负众望地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技术培训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庄园主,“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学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并率先成为致富带头人……赣南农村,迎来可喜的变化。
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赣州农校更是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办学机制等多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建立了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主,吸纳市农口部门及涉农部门的专家、领导、农业企业高管,以及农村生产能手、致富能人组成的师资库,共计400余人。如今,该校已涌现出病虫害防治方面的谢标洪、果业方面的陈杰、花卉方面的郭春贵、蔬菜技术服务方面的张素华、养殖方面的吴辉生等一批名师。不少教师经常被周边县市企业邀请去提供技术指导,还应邀在媒体的“农民讲堂”现场授课,向全市农民传授技术,广受好评。
学校教师还结合赣州实际和用人单位需求,编写了《农业政策与法规》《赣南脐橙栽培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等几十门培训教材,这些教材的实用性得到一致肯定,深受学生欢迎。
赣州农校初心不改,坚持以农业教育和农业培训“两个为主”的办学方向,开设了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园林技术、现代农艺技术和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农业类专业,为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活跃在农业企业和农村田间地头,作为一支不走的基层农科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赣州的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建设,提供技术、技能服务,成为我市农村最可靠的智力支持。并始终坚持以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当地经济为办学宗旨,以改革促发展,以质量求生存,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至今为社会输送了合格毕业生1万余名,大量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生产骨干和建设人才。
2 筑梦征途生力军
“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不再是拿着简历出门找工作,而是企业带着岗位到学校争着要人、抢着定人。”赣州农校教务科科长郭春贵表示。这也是赣州农校抢抓机遇,进一步改革创新、提高办学质量结出的硕果。
求新求变,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提高培训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的项目(基地)作为农业培训的实训操作培训基地,建立了赣县百家乐蔬菜专业合作社、赣县五云镇蔬菜生产流通协会、赣州畜牧研究所、赣州赣南柑桔良种苗木繁育有限公司、章贡区水产研究所等农业培训实训基地,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培训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对接农业产业为例,和大余鹭溪农场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实训教学平台,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产过程学生都能在现场实训。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锻炼和技术服务平台,能和最基层的农民打交道,沟通了解最实际的情况。三是搭建了产教研平台,不管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还是新技术的推广试验中,都提供了老师练功、学生动手的平台。而培训毕业的学生,很快就能成为企业的骨干,给企业带来更快更好的发展。如今,校企合作已经扩大到全南现代牧业有限公司、赣州倞华菲尔雪有限公司、赣州东进有限公司、赣州双胞胎有限公司等十几家,覆盖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园林技术、现代农艺技术和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学校所有农业类专业。
按照打造立足赣州、面向全省的农业培训品牌基地的工作思路,赣州农校充分发挥培训平台优势,立足赣州农业大市市情,围绕赣州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开展面向乡镇农业领导干部、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党员、骨干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农业企业员工、退役士兵、社会创业青年等人员的技术培训。其中赣州市现代农业培训基地主要承担赣州市农口部门的农业培训项目、赣州市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基地主要承担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村党员创业培训、江西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主要承担省农业厅举办的基层农技员培训、江西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主要承担省民政厅举办的退役士兵培训。
各类培训教育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真正开展“订单式”培训,真正做到了“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有的用人单位的触角已经直接伸到了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开办企业冠名班,如“东进班”“菲尔雪班”“朱师傅班”等,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科研、学生评价等活动,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运行的良性互动。企业冠名班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应的公司就业。赣州农校农业工程学科科长甘贤禾介绍说,无论是企业冠名班还是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培养方式,由企业直接委派技术骨干为学生上课,毕业即可就业。
近几年来,赣州农校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绕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师资和平台优势,积极开展以农业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教育,每年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才近3000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3 一川活水润民生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学到真正本领的学员们,开始在赣南广袤的农村挥洒汗水并收获成功,成为英姿勃发的致富带头人,成为服务“三农”生力军。赣州农校“培训一个,带动一片”的决心和培训初衷,也为越来越多的精准扶贫户脱贫攻坚打开了一扇致富之窗。
赣州农校2004级学生李金花,毕业后从事农业发展工作,并经过自己努力打拼,2012年创办南康区赤土花果园农庄,任总经理,并带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2013年荣获区“优秀人大代表”称号,同年获南康区“致富女能手”称号,2015年荣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称号。创办的南康区赤土花果园农庄获江西省“休闲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赣州农校2015农经(1)班的郭传贵,现在已经成为会昌县诚信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现已评为赣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荣获省级农民先进企业称号。致富后的郭传贵开始反哺社会,积极带动贫困户就业,目前已解决72名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同时,带领贫困户在本乡中坝村开垦200亩土地种植的猕猴桃现已挂果,利用“企业+贫困户”模式开发种植了自摘杨梅120亩,中坝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因此脱贫走上致富路。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刘大康接受培训后返乡创业,建起了赣县荷花塘休闲农庄,现已成为一个颇受游客欢迎的集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点。
例子不胜枚举,赣州农校的这些教育培训改变着一个个学生、一户户家庭、一个个乡村的命运,更为决胜现代农业攻坚战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它犹如源头活水,润泽赣南百姓。
服务的脚步不顿于此。近几年来,学校共选派30多名老师参与送农业科技下乡、生态农业建设和精准扶贫等工作。组建柑桔疾病防治工作队,参加赣州市脐橙黄龙病的防治工作,对赣南170多万亩脐橙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和病虫害进行防治;选派农业骨干教师参加江西省富民强县工程科技特派团,其中大余花卉苗木团队对花卉种植提供技术服务,信丰蔬菜团队为蔬菜培育、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宁都家禽团队破解当地三黄鸡的发展瓶颈和品种培育问题;组织农业教师前往精准扶贫点全南县龙下乡川垇村为农户讲课,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疑难杂症,送上农业技术图书。一帧帧的画面记录着赣州农校人在赣南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担当和作为。
赣州农校校长邹志华表示,学校将继续按照“厚基础、重改革、强管理、兴文化、树品牌”的工作路径,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抓手,以深化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同时,继续充分发挥四个培训平台作用,认真承担好全市农业培训、省农技员培训、农村党员创业培训和省退役士兵培训,重点在打造农业培训品牌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绿色生态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多做文章。对接好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完善培训师资库和培训教学基地建设,编写适合赣南特色的乡土培训教材,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为积极服务六大攻坚战,尤其是决胜现代农业攻坚战不懈努力。
(图片由赣州农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