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荣德 王淄操 刘照志 黎林生 特约记者赖莉 文/图
2016回眸篇
4次“三集中”活动促成53个工业项目成功签约,园区经济在项目落地推进中焕发活力;19.98亿元投入建设29个新型城镇化项目,城区乡镇在规划建设中换上“新装”;全年接待游客580.6万人次,增长136.2%,旅游产业在融合发展中跨越向前;109个产业扶贫基地、85家就业“扶贫车间”、22个省级贫困村整村推进,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绽放笑颜……
过去的一年,大余县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优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县域经济呈现出逆势上扬、进位赶超的喜人局面。
主攻工业 强引擎激发新活力
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04亿元、利税6.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61.6%;500万元以上工业固投52.29亿元,同比增长43.2%;工业用电量1.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全年新增入规企业14家……2016年,大余县集中力量主攻工业,三年翻番势头更加强劲。
这一年,大余县科学确定钨及有色金属和废弃矿综合回收循环利用为首位产业,积极策应中国稀金谷建设,加大稀金谷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建设力度,形成了集采掘、冶炼、加工、应用、贸易、科研、展示于一体的钨产业集群及废弃矿综合回收利用基地。在传统矿产业加快向高端转型的同时,该县电子信息、食品药品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构建了以钨为主、多业并举、多元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强力招商助推产业壮大。大余县2016年共开展4次“三集中”活动,汽车保修设备制造等53个工业项目成功签约,明发矿业贵金属综合回收等40个项目集中开工,天盛金属新材料等28个项目集中竣工投产。
承接项目落地的园区平台也在加速完善。2016年,大余县2万亩工业园调区扩区成功获评,新增园区面积4200多亩,将西华山移交尾矿库区2000亩纳入工业园区建设范围,新建成标准厂房12.23万平方米,建成企业科技研发双创金融服务中心。
城乡统筹 新建设展现新风貌
长达25公里、大余史上最大的城建项目环城路启动建设,短短两个多月完成征地2652亩;“三园两路一桥”、城市棚户区改造等老城区改造项目一周一个样,两个多月时间全面完成城南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征收任务,城区出入口环境大变样;新城区拉开庾岭大道、丫山大道等路网框架,实施大余中学新校区、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新城镇、池江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2016年,大余县投资19.98亿元推动29个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大余县坚持把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作为推动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以全面融入赣州市一小时城市经济圈为主线,以全县域城市化为取向,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新城镇化进程。该县树立“全域规划”理念,遵循“多规合一”规划体系建设要求,拓展县域城镇发展空间,构建“一核、两轴、三区”的城镇发展格局。实施“城市建设+”战略,该县在充分挖掘千年古驿道、理学发源地、牡丹亭故事原型发源地等十张历史文化名片的基础上,高起点规划并建设一大批投资亿元以上的文化旅游大项目,并在每个乡镇规划建设1个至3个乡村旅游示范点。
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大余县协同推进“三城同创”即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投资6000多万元,加快建设全省第一个县级“智慧城管”项目;全县按3‰比例配置农村保洁员近700名,基本实现全覆盖;对县域25户以上自然村入户道路进行浇筑,实现了村道全面硬化。
同时,大余县加快推进丫山片区、新城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启动县城、青龙、新城三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及国省道沿线绿化美化提升工程。随着城乡面貌的大改观,大余县对外形象得到迅速提升。
全域旅游 新思路引领新发展
近日,大余梅花大观园一株株红梅竞相开放,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前来踏春。在大余,旅游已不仅仅是地理区域上的全面推进,更是旅游、农业、电商等多产业领域的交融发展。
2016年,大余县实现旅游接待观光人数580.6万人次,同比增长136.2%;旅游总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73.8%。黄龙大龙村入围2016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丫山乡村旅游生态园被评为全省首家5A级乡村旅游点,荣获“2015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围绕建设旅游名县目标,在地理区域层面,大余县着力打造“百里乡村旅游长廊”“古文化旅游长廊”“章江流域生态旅游长廊”三个旅游长廊,启动和实施了大龙山特色小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梅山红色旅游区、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等10多个亿元以上旅游项目,并成功承办全省乡村旅游“百县千人”第二期培训班、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培训班。
在产业融合方面,大余县以集中连片为重点,发展花卉苗木、蔬菜、鸭业、生猪等农业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了豪猪养殖、茶树菇培植、新城三千亩蔬菜核心区等109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不少产业基地成为乡村旅游的好去处,形成了农业产业升级、旅游产业发展、村民加快致富的多赢局面。
此外,大余县引进了京东、杰夫电商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知名电商企业,打造农旅电商创业街和电商孵化园,开设跨境电商(大余)海外专区。2016年,该县电商交易额6.88亿元,同比增长83.75%;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农旅电商峰会,荣获 “中国农旅电商示范县”称号。
精准扶贫 新举措带来新成效
在大余县新城镇店孜里村就业扶贫车间里,十多名精准扶贫对象熟练地编着藤椅。“在家门口工作不光能挣到钱,还能学得一门技术,照顾到家里。”正在工作的该镇村民黄茂娣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为纵深推进精准扶贫,大余县精准施策,制定了“1+1+29”扶贫政策体系。2016年,该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7291万元,实现9886人脱贫、12个省级贫困村退出。产业扶贫方面,确定了乡村旅游、油茶、养蜂、生猪、鸭业、花卉苗木、蔬菜、豪猪等主导产业,建立了109个产业基地,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易地搬迁扶贫方面,累计为3670名贫困户解决安居问题。就业扶贫方面,引导该县仿藤家具、折花、电子等企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85家,帮助760多贫困户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得到省市充分肯定。整村推进方面,重点推进了新城镇周屋村及22个省级贫困村建设。
此外,大余县强化结对帮扶,做到干部结对、帮扶内容、“一本通”发放、交通工具、感情交流等“五个全覆盖”;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在贫困户家中至少吃上一餐团圆饭、与贫困户劳动一次、做一件好事实事、一起学习一次优惠政策、在传统节日发一次问候信息。
民生改善 新变化彰显新进步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出行更便捷了,文化活动更丰富了……2016年,大余县民生支出20.73亿元,同比增长14.7%,占财政总支出的86.8%,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这一年,大余县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该县启动实施“河长制”,浮江河流域列入国家“十三五”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示范流域,9个重金属治理项目和25个企业治理子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下垄钨矿第三批国家绿色矿山试点示范获评全省第一名。
涉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2016年,大余县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513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70套,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59套;梅关大桥建成通车;县综合福利院、老年大学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基本完工;投资1055万元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了14个贫困村1205户贫困户3502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2780万元完善了24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1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县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2016年,该县图书馆荣获“全省最美基层图书馆”称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播音主持实践锻炼基地在丫山揭牌;顺利完成《丫山情》《梅岭之恋》2部大余本土特色电影的拍摄;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近5000户;万马生态休闲度假区赛马场、丫山自行车越野赛道等一批体育设施建成使用。
2017展望篇
春风浩荡,正是万物蓬勃时。
2月17日,大余县2017年第一场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三集中”活动顺利召开,吹响了新一年发展攻坚高亢嘹亮的号角。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谱写新篇章。2017年,站在全新的起点上,大余县将以“项目落地年”“全面脱贫年”“城乡环境整治年”“党内生活规范年”等活动为抓手,创新驱动、精准发力、实干争先,在六大攻坚战中实现新作为,专心致志抓项目、强产业、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全力培育新动能,为振兴发展、率先小康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把产业升级作为经济提质量、增效益的新动力
坚定不移打好主攻工业攻坚战。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稀金谷有色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重点抓好无人机整机生产、海创钨业二期等一大批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推进云锂材料、科比特无人机等重大项目落地。加速园区平台升级,精心打造“一园四区”及“一谷三板”。提升实体经济支撑力,全面提升稀金谷新材料科技双创金融中心功能,持续抓好降成本、优环境政策措施落地兑现。
坚定不移打好现代农业攻坚战。打造特色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城镇万亩蔬菜长廊、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城肉牛养殖及加工基地等项目。打造现代化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
坚定不移打好现代服务业攻坚战。全面提升旅游业,全面提升全县11个乡镇乡村旅游点建设水平,加快实施西华山钨矿国家矿山公园等重大旅游项目,推进丫山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着力引进一批优秀电商企业落户大余,建好与农家书屋、乡村旅游相融合的村级网店,挖掘特色小吃等资源。培育壮大健康养老产业,加快推动五福居养老康复中心、龙泉山老年公寓等项目建设。
把项目攻坚作为扩投资、稳增长的新支撑
优化项目攻坚模式。坚持六大攻坚战工作指挥部和大兵团作战模式,实行挂图作战,握指成拳推进项目快速突破,创新目标考核机制。
集合项目建设要素。强化土地保障、资金保障和资源保障,抓紧谋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进金融创新,提早做好施工用水、电、路等规划配套,保障土地及时供应。
破解项目推进瓶颈。实施项目会审制度,切实减轻市场主体的行政成本和负担,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建成。
把创新开放作为经济双轮驱动、行稳致远的新引擎
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推进行政体制、行政审批、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扩大对外开放。推行“互联网+招商”新模式,持续开展百亿招商项目“三集中”活动,大力实施“赣商回归”工程。
强化向上对接。努力在争取各类项目、专项基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确保全年争取上级资金19亿元,力争20亿元。
把生态保护、环境提升作为城市乡村两全齐美的新目标
坚定不移打好新型城镇化攻坚战。用一年时间彻底改变城乡环境面貌,深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化旅游城市。提升老城区内涵,提升老城区环境,全面建成牡丹亭公园,“城市客厅”效果加速显现。扩大新城区外延,全面贯通环城路、庾岭大道等路网。建设智慧城市,建成用好“智慧城管”,整合智慧综治、智慧党建、智慧扶贫、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智慧”系列平台。
坚定不移打好基础设施攻坚战。大力推进3条国省道56公里、2条专用公路、3条县道升级改造和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农村河道治理工程等防洪减灾项目建设,实施章江河灌区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等农村水利项目。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发展生态旅游、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健全完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河长制”,建立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机制。
把精准脱贫、社会发展作为惠及民生、全面小康的新起点
坚定不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7659名贫困群众全面脱贫、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抓好产业扶贫,抓好十一大脱贫主导产业,完善产业扶贫零星发展、入股分红、捆绑发展三种利益联结机制。抓好就业扶贫,落实“扶贫车间”村(居)全覆盖,继续新增园林、保洁等公益性扶贫岗位。抓好金融扶贫,抓好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对象的后续扶持工作,全面落实好贴息政策。抓好政策兜底扶贫,对达到低保、五保标准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政策兜底范围。抓好整村推进扶贫,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抓好教育、健康、安居等扶贫。压实脱贫责任,完善单位驻村扶贫、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工作制度。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建设文化艺术中心、阳明心学等文化项目,加快建设大余中学新校区、章江小学。
把从严治党、激发活力作为团结拼搏、成就事业的新动能
规范党内生活,凝聚合力强堡垒。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学习力提升领导力,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等能力,提高领导能力专业化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优作风。认真贯彻“一准则两条例”,持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深入推进集中整治、“违插”、领导干部投资经商办企业等专项治理,加大专项巡察力度。
深化“三个三”活动,鼓足干劲勇争先。进一步提振全县干部的精气神,深化“三落实、三比拼、三英雄”活动,引导全县干部把心思集中到“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能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以实干作风赢得民心、赢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