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2日
打好攻坚战 实现新作为
攻项目 整环境 提效率 打造“四个示范区”
努力建设实力时尚幸福石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城县委报道组
2016
回眸2016年,石城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推进“四位一体”旅游强县建设,构建“旅游兴旺引领,生态农业、低碳工业、现代服务业齐振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建设实力时尚幸福石城。
●低碳工业引领经济前行
政府引导夯基础。该县出台降成本、优环境100条,不断加快工业平台建设,强化招商引资。2016年,石城县新增园区面积800余亩;全年落地项目3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实际利用外资2378万美元,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5.2亿元。总投资31.3亿元的鞋服产业园加快建设,中国鞋材网总部成功落户,阿迪达斯、斯哌纹奇、新百伦领跑、奇酷等多家知名品牌制鞋业纷纷进驻,一个“以鞋服产业园为线下支撑、以中国鞋材网为线上平台”的鞋服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科技创新提质量。石城引导企业强化自主创新,与江西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宏兴选矿被科技部评为“高新技术企业”,铭鑫矿机、协发选矿分获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铭鑫矿机、石成金矿机获批筹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万年青水泥公司被列为“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新型工业强后劲。去年,石城签约引进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11个,签约资金70.25亿元,晶科光伏项目并网发电,马丁光伏基本完工,新能源产业即将蓄势腾飞。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17.8%;工业税收7780万元;新入规企业17家;2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港三板”挂牌,18家企业在“新四板”挂牌;新增省著名商标3个。
●精准扶贫提升幸福指数
深化产业扶贫。该县去年累计帮助11901户产业扶贫户每户向赣州银行贷款2.05万元,集中用于赣江源农业公司发展生态农业,贷款本息均由公司负责,每户每年按6%分红1230元;与苏州协鑫新能源公司共同投资4.5亿元,组织29个贫困村的2238户贫困户参与光伏扶贫,每户每年预计可享受红利3000元;推进落实“产业扶贫信贷通”“金福通”等系列信贷新产品,共发放贷款10.4亿元,惠及贫困户12828户。
突出搬迁扶贫。结合房地产去库存,采取“团购成本价商品房”方式安置进城进园贫困户,使贫困户既可享受移民扶持资金、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又可享受低于市场价1000元/平方米左右的购房优惠,帮助2520名贫困户进城安居;加强和创新移民搬迁贫困户集中安置点管理;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199户,统(代)建解困房安置贫困户612户,帮助447户住房困难贫困户喜圆新居梦。
推进保障扶贫。石城县建立“新农合+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救急难”五道保障线,贫困人口大病医疗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设立“教育慈善专户平台”,拓宽筹资渠道,贫困家庭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进一步得到保障。据统计,石城县抢抓国务院扶贫办对口帮扶契机,去年共实现脱贫9704人,3个贫困村退出。
●靓丽城乡迈开时尚步伐
精致县城宜居宜游。坚持“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同规划、新城打造与老城修补同推进、地上标志建筑与地下市政工程同实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县城中提、南联、北延、西扩。2016年,全县共拆除违章建筑2.4万平方米,新增道路7.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同时依托“一江两岸”工程,打造全长约30公里绿意葱茏、文化璀璨、灯光闪烁的休闲景观长廊,让县城焕发蓬勃生机。
秀美乡村风景如画。2016年,全县共拆除空心房46.5万平方米,4个示范中心村和34个省批一般自然村点建设全面完成,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广大乡村呈现“春看油菜花、夏赏百种莲、秋观金鸡菊、冬览山间林”的靓丽景致。小松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大畲新村获评“美丽宜居村庄”、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旺龙湖、麒麟山庄等乡村旅游点引爆旅游市场;巩固传承“请客不收礼”文明新风,大力弘扬“实诚精神”,淳朴民风吹遍石城大地,秀美乡村令人流连忘返,琴江镇沙塅村、小松镇丹溪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生态农业加速转型升级
标准化生产。2016年,该县新增高标准农田4800亩;全省“百县百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5家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农业市场监管成效明显,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7个、省著名商标3个。
规模化种养。石城大畲农旅一体化示范园辐射范围突破3平方公里,白莲、油菜、花卉种植面积分别达2000亩、1000亩和1000亩;山下现代生猪规模养殖基地占地1120亩,年出栏8000头仔猪;合作建设集中连片200亩以上规模化蔬菜基地5个,其中500亩以上2个,辐射带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大棚蔬菜500余亩,总产量4.36万吨。
合作化组织。创建全省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部,全县家庭农场达2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9家,注册资金6.73亿元,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获评“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相关做法在新华网、光明网及省市媒体宣传推介。全年农业总产值达21.5亿元,同比增长8.8%,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企业达32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5家。石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现代服务业发展风生水起
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项目深入推进,以阿里巴巴、京东、邮政为主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基本建立,电子商务孵化园建设基本完工,县至村双向物流体系运行良好,以颐高电商产业园、大由大电商产业中心、淘宝特色中国石城馆、京东石城特色馆等为核心的“赣江源双创大街”日益繁荣,全县电商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电商销售额达5亿元。
旅游商品开发快速推进。华欣体育用品、艺丰工艺、柏邺文具等企业特色商品远销日本、欧美和东南亚国家,砚台、毛笔享誉全国,石城砚赖德廉作品赴台参加两岸砚台文化展。2016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达19.66亿元,增速居全市前列,占GDP比重增加至42.5%,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
全域旅游建设换挡提速。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确立“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全域旅游”发展路径,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服务产业集群发展。2016年,石城共接待游客33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1%和78.7%。
●健全设施增强发展后劲
2016年,全县民生类支出16.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7.2%。累计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8004户,棚户区改造388户,新建公租房100套。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加快实施,建设通自然村公路220公里,危桥改造步伐加快,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持续加强。小农水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县城3万吨水厂扩建工程基本完成,29个“十三五”贫困村饮水工程加速实施。农网改造基本完工,用电保障能力提升。失地农民等特殊群体保障待遇稳妥解决,城乡医保顺利整合,新(改、扩)建敬老院4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个、农村幸福院15个,社会保险任务完成率达100%以上。
●从严治党强化组织保障
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着力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全面加强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举办新提任科级干部任职培训班、科级干部轮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党外干部培训班,提升领导干部能力水平;集中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到六大攻坚战、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精准扶贫、旅游、招商等艰苦一线培养锻炼,在实战中锻炼干部;完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党员先锋创绩、“六民”工作制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党建品牌不断唱响。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打造机关党建精品示范点17个,改造提升村级活动场所29个,全县新发展党员165 名,选聘派遣大学生村官5名,就业安置大学生村官15名,村(社区)党员活动经费全面落实。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居省市前列。
展望2017
2017年,石城县努力打好攻坚战、实现新作为,加强推进旅游强县之路,全力打造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赣闽粤长产业合作示范区”“国家精准扶贫创新示范区”“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个示范区,奋力开创实力时尚幸福石城建设新局面。
●全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做优特色景区。加快通天寨5A级、八卦脑4A级和阻击战纪念园3A级景区创建步伐,加速推进花海温泉、花朝园和花海游乐园、温泉酒店、游客集散中心及白莲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温泉博物馆等建设,形成鲜明的旅游特色;加快推进红石寨、旺龙湖、麒麟山等景点开发,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加快温泉资源开发,全力推进九寨温泉二期、大畲花海温泉、睦富森林温泉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木兰杨坊温泉、丰山沿沙温泉、高田上坪温泉等温泉开发,打响“中国温泉之乡”旅游品牌。
提档精致县城。建设新城区,推进市政道路及闽粤通衢街区、仙源坊、城北滨江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城南观光度假新区,城北休闲养生新区,城西产城融合新区等三大片区,推动城市中提、南联、北延、西扩。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为抓手,提升老城区品质,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实施“断头路”打通、道路白改黑、房屋立面改造、绿化亮化提升,以及农贸市场、休闲广场、公共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确保老城区面貌提升、品位提升、功能提升,让人们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升级秀美乡村。全面启动“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抓好130个新村点村庄整治,重点推进“十三五”贫困村等五大片区整治;实施“七改三网”和“8+4”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全面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用好国家特色小镇建设扶持政策,突出“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综合功能,探索推进琴江通天寨农旅特色小镇和小松济广高速客家驿站特色小镇建设;弘扬实诚精神,推动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农村新风貌。
壮大集群产业。加快鞋服产业园、中国鞋材网总部建设步伐,重点扶持阿迪达斯、新百伦领跑、奇酷等品牌鞋企做大做强,并做好建链、强链、补链工作,力争品牌鞋服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大力支持中国鞋材网发展,推进国家级或省级鞋材和鞋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总部大楼建设;加大现代轻纺鞋服扶持力度,加快已有项目建设,力争列入市重点优势产业。
●全力打造“赣闽粤长产业合作先行示范区”
强化平台建设。加快兴泉铁路石城段建设步伐,争取南丰至瑞金城际铁路石城段尽快开工,铺就对外合作快速通道。严肃清理园区用地,对投入不足、产出不高的企业适时“腾笼换鸟”。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新增园区面积不少于1000亩、标准厂房不少于13万平方米,相关功能日益完善。
强化招商引资。制定完善招商引资地方性优惠政策。优化招商考核办法,招商任务完成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开展产业招商、金融招商、商会招商、小分队招商;依托节会平台,开展多层次、高密度专题招商,每季度至少组织一场县级层面招商推介活动;对接策应央企入赣、民企入赣及“赣商回归”工程,实施石城籍在外企业家和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凤还巢”计划。
强化企业帮扶。健全县领导带部门对口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组建专业安商队伍,持续深入抓好“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用好工业发展引导资金,实施好“财园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创业信贷通”“转贷资金”等政策性金融措施,积极化解企业发展资金难题;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全力打造“国家精准扶贫创新示范区”
完善扶贫机制。规范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建立扶贫项目库,解决好项目和资金对接;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强化涉农产业布局、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向贫困村倾斜;完善干部帮扶机制,配优村“第一书记”;强化培训机制,提升精准扶贫业务水平;加强明察暗访,落实《扶贫工作责任追究办法》。
抓实扶贫举措。落实项目分红政策,抓好光伏扶贫,力争贫困人口全覆盖,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鼓励贫困户发展高效产业与长效产业,集中打造丰山薏仁、木兰山地鸡等扶贫示范基地;大力推进旅游扶贫,鼓励贫困户创办农家乐、果蔬采摘园、休闲农庄等旅游项目;落实金融扶贫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难题;加快解困房和农村保障房建设进度,完善配套设施,切实推进搬迁扶贫,妥善解决民生问题。
突出整村推进。整体推进贫困村建设,培育增收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党的建设、创新乡村治理;培育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形成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确保所有贫困村基本完成基础工作,做到“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推动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全力打造“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精心呵护生态环境。开展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深化“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项目建设,启动污泥无害化处理项目;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污泥无害化处理,加大乱砍滥伐、乱挖乱采、乱埋乱葬治理力度。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全面禁伐天然林,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任务。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污染防治、节能降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促进园区、企业循环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在“山青、水绿、天蓝、土净”中实现新常态下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制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防落后产能、污染企业进驻石城。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落实覆盖到乡村的“河长制”,推进“清河行动”。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保护机制,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形成生态保护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