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铿锵行进在同步全面小康的路上
——我市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速写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谢名胜 记者涂家福 刘水莲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5日

  全面推行“重点工作项目化”,扎实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是2016年赣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生动画卷中的浓重一笔。这一年,全市上下紧扣“精准”和“领跑”的要求,以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兜底保障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整村推进、教育扶贫、水利扶贫和信息化扶贫等十大项目为抓手,整合项目资金,抓实政策落户、项目进村、结对帮扶,让贫困群众铿锵行进在同步全面小康的路上。
 
  发展产业拔穷根
 
  隆冬时节,走进会昌县文武坝镇古坊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延伸到各家各户的平坦水泥路,村民的新砖房盖起来了,家庭养殖业搞起来了,村里的环境卫生也有人管了,一派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邻里和睦的喜人景象。在古坊村蔬菜基地,一些村民正忙着移栽春季采收的花菜。“有了政府扶持,我们发展产业信心足、后劲强。”古坊村富民生态农业产业合作社监事长李森源说。
 
  2016年,古坊村通过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300万元,流转土地近800亩,发展蔬菜、果业、养鱼、竹荪等生态农业产业,全村75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每户因此月增收1500元以上。按计划,今年要整村脱贫“摘帽”。
 
  古坊村的实践,只是我市整村推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贫困户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但共同点都是收入低。因此,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千方百计助其增加收入,是扶贫的关键。增加收入,最有力的支撑是产业。为此,我市全力推进产业培育与建设,不断提升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多的贫困村、贫困户正从中受益,实现脱胎换骨式的嬗变。
 
  “以前由于缺钱缺技术,不知道干什么好,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我贷了5万元的扶贫贷款,买了600多只鸭苗搞起了养殖,一年养几批,每年都能收入两三万元。”说起产业扶贫,定南县岭北镇玉石村的李国炎感触颇深。
 
  在产业扶贫中,我市坚持把培育壮大富民多元产业作为治本之策,全面落实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 坚持“长短结合、种养互补、三产融合”,制定完善产业扶贫政策,推动扶贫产业项目落实到村到户到人。
 
  截至目前,全市通过贫困户直接发展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贫困户的方式,累计覆盖带动9.93万户、36.1万贫困人口增收,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9.97%。其中引导58988户贫困户直接发展农业产业增收,涉及贫困人口20.25万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要素入股、土地流转、吸纳就业务工等方式,联结带动40347户贫困户增收,涉及贫困人口15.85万人。
 
  依托产业促进就业,也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重要渠道。我市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工程,通过转移就业,再塑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让更多的劳动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
 
  刘银香是大余县新城镇南丰村的贫困户,常年在家务农,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加上体弱多病,一直想找份稳定工作的她,却只能靠打零工贴补家用。村里联合康富达仿真花卉公司建起仿藤家具“扶贫车间”后,刘银香第一批加入。她告诉记者:“我们也可以将原料领回家里加工,上班和持家两不耽误,操作熟练后,每天收入有100元左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的刘银香,有了稳定收入后,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扶贫要求做到不剩一户、不落一人,大余县发挥制衣、家具、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利用村里闲置的土地和房屋建起“扶贫车间”,重点吸纳贫困户务工,帮助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
 
  目前,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在全市有97个,直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2696人,帮助1.13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据了解,到2016年底,我市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9300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脱贫192人,能人创业带动就业2100人,组织了8500余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如今,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正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走上富路。
 
  社会保障全覆盖
 
  脱贫任务必须如期完成,扶贫举措必须分类细化。对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该怎么办?“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我市严格落实中央、省相关扶贫攻坚政策,将农村低保户或五保户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每年的贫困补助已经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困难,2016年,政府又帮我盖了新砖房,让我也有了敞亮、安全、暖和的住处,今年我可以在自己的新家过春节了,真的是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于都县罗江乡苏坑村坝上组的张润娣老人脸上满是幸福的表情。
 
  张润娣是“二女户”,两个女儿出嫁后,她只能轮流住在女儿家。2016年,当地政府在村里建成一栋总面积460平方米的2层保障房,她被列为首批入住对象。在于都,像张润娣这样的农村保障房安排对象有890户。
 
  针对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支持下仍没有能力解决安全住房问题的特困群众,我市采取新建、购买或修缮等多种方式,由政府全部兜底安置。截至目前,全市新建农村保障房8314套,将于近期全部竣工验收,可确保特困群众春节前“拎包入住新居”。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新农合、基本养老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广覆盖、多层次、兜底式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70元,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到195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38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480元。截至2016年11月底,全市农村低保对象共计383582人,累计支出农村低保金83434.67万元。农村五保对象47033人,累计支出五保供养金17496.63万元。
 
  与此同时,我市逐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全市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得到有效衔接,衔接率达80.3%,列全省第一,社会保障网络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对接。
 
  日前,在会昌县人民医院收费窗口,珠兰乡珠兰村贫困户刘五长生只花了短短十几分钟,就办好了医疗费用补偿手续,更令他感慨的是,上半年五次化疗共花费52100余元医疗费,总共报销和获得补偿、救助51100多元,自己实际付出不到1000元钱。为进一步方便患者就近报账,该县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新农合“四项补偿”一站式同步结算,把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新农合补偿、大病医疗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的办理窗口整合在一起,方便群众集中办理。
 
  为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我市在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市县财政出资近1亿元,按照每人每年90元的筹资标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构筑起健康扶贫的“第四道保障线”,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截至2016年12月中旬,全市共补偿商业补充保险3305人次,其中,新农合补偿7373.93万元、大病保险补偿2058.27万元、疾病商业补充保险补偿4086.24万元,个人自付1332.48万元,个人自付比例平均降至8.97%。
 
  夯实基础奔小康
 
  发展先天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是导致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
 
  在推进精准扶贫攻坚战中,我市特别重视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夯实脱贫致富根基,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由此得以改善,贫困群众发展依托因此得到增强。
 
  日前,记者来到瑞金市叶坪乡大胜村,一条宽阔平坦的村干道跃然眼前。据村干部介绍,大胜村只有这一条主干道与外界相连,以前,这条道路破损不堪,“雨天一团糟、晴天尘满天”,由于交通不便,以前外地姑娘都不愿意嫁到大胜村,小伙也不敢带姑娘回家来。2016年,省投资集团和市相关部门给大胜村按国道标准改造了2.3公里主干道,让25户以上的村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彻底改变了这里交通落后的面貌,还投资120万元建设了安全饮水及清洁能源工程,全村百姓都喝上了干净水。
 
  在脱贫攻坚中,我市坚持以贫困村为单位,将各类产业发展项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农家书屋、村级卫生室、广电网络等社会事业项目,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整治项目,以及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等捆绑打包,整村推进、同步实施,努力探索整村推进扶贫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其中,到目前,全市建成贫困户光伏户用电站7020个,贫困村光伏村级电站415个,总装机约53.3兆瓦,总投资约4.13亿元,覆盖贫困人口约4万人。建成农村电商县级运营中心18个,乡级服务中心100个,村级服务站300个,辐射贫困人口约8.5万人。
 
  据了解,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改善,我市贫困村中的贫困户今年预计人均可因此增收820元以上,贫困村范围内今年预计可脱贫10.29万人。目前,全市175个预退出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均低于2%。
 
  2016年,赣州预计将有26.4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7个以上贫困村有序退出。全市扶贫开发呈现出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增收渠道有效拓宽、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脱贫进程明显加快的良好局面,赣州市精准扶贫办被评为“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
 
  鲜活的数字,鲜明的对比,美丽的村庄,幸福的笑脸,折射出精准扶贫的显著成效,也展现了赣州在精准扶贫道路上的笃定与自信。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致富动力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格局已然形成,全市上下正凝心聚力,奋战和行进在同步全面小康的大道上。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