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江南沙漠”的嬗变
——兴国县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3日

水保治理后的兴国县永丰河流域一片葱茏。(资料图片)
 
 
    □谢华蓉 记者曹建林 文/图
 
  阳光照射时,远远向山顶望去,光裸的土地反射着日光,这是三十五年前的兴国;
 
  晴好的早晨,驻足山中,绿野朦胧,泉水叮咚,这是现在的兴国。
 
  河床比地面高,洪涝易发,靠天吃饭,这是三十五年前的兴国;
 
  雨水入河,河水清洌,稳产稳收,这是现在的兴国。
 
  地表荒漠,上蒸下烤,这是三十五年前的兴国;
 
  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这是现在的兴国。
 
  1980年,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1899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59%,占山地面积的84%,山地植被覆盖率只有28.8%。
 
  如今,兴国县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植被覆盖率上升到82.4%,主河道河床平均降低0.8米。
 
  三十五年孜孜不倦,三十五年薪火相传,光山秃岭变成了绿野丛林。2013年,兴国县被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称号,成为全国第三、中国南方第一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蝶变的背后,是破釜沉舟的决心,是壮士断腕的勇气。
 
  众志成城 全民治理
 
  19世纪80年代的兴国县,因为环境问题,生态、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夏季的中午,走在山上,裸露的土地滚烫,当地农民戏称“过火焰山”。1980年,该县龙口镇都田村有13户村民,因缺水、缺粮、缺米无法生活,被迫举家迁出。农村嫁女一度出现以“薪柴”代礼金的现象。
 
  同呼吸,共命运,水土流失治理刻不容缓。
 
  1980年,兴国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式开始。讲起那段治山治水的光阴,全国劳模、兴国县水保部门退休干部邓经镗如数家珍。当时,作为兴国县龙口公社的水保站长,他不但要为全公社的水土流失治理做好规划,还要发动群众参与,更要以身示范。“一年中,除了夏季,其他三季都是治山时间,除了极端天气,基本都在山上,每天在山上的时间长达9小时。”谈及这些,邓经镗仍一脸骄傲。而当时的大部分干部,与邓经镗一样,积极参加治山活动,测量、打穴、种树等。
 
  时任龙口公社都田大队大队长、现为都田村委会主任的曾繁荣见证了兴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蝶变。
 
  “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迁走了,我主动申请当大队长,决心改变村里贫穷的面貌。”曾繁荣至今非常骄傲做出这个决定。于是,除了农忙,他所有时间都在山上,每年上山时间超过200天。这样的状态他坚持了五年。
 
  “当时每个劳力要完成160天的治山任务,但大部分的群众都超额完成任务。”曾繁荣感叹,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心齐,泰山移。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齐上阵,那种轰轰烈烈治山的场面,本身就是一种震撼,给人力量、给人信心。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多年间,兴国县投劳近8000万个工作日,上下齐心治理水土流失。
 
  三十多年来,山上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如今,生态好了,曾繁荣高兴地编了一首打油诗:“山上野鸡叫,山下麂子跳;良田野猪翘,农田水哗哗叫,农户开口笑。”
 
  因地制宜 科学治理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加上战争、过度开荒、过度砍伐等人为破坏,兴国县曾一度成为“江南沙漠”“地上悬河”。
 
  把好脉才能对症下药。“实践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走到今天,我们的措施是成功的,是值得推广借鉴的。”邓经镗对所参与的水保治理颇为满意。
 
  在把脉问诊的基础上,兴国县水土流失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居综合规划,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保护性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在不同时期,配套不同的工作思路。
 
  “与水土保持相比,尽快缓解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更考验我们的决心和智慧。”邓经镗回忆,兴国县百姓日常生活以柴草为主要燃料,百姓为节省柴草,甚至会直接喝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而因为治理水土流失,兴国县实行封山禁山,如何解决群众的吃饭、烧柴问题,成为摆在水保干部面前的首要难题。
 
  “我们带领群众大种芭茅、胡枝子等速生灌草,采取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等方式,倡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并逐渐发展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邓经镗说,水土治理没有影响群众的生活,相反,带动他们走上清洁能源之路,过上了更富足的生活。
 
  在实践探索中,兴国县按照“什么钥匙开什么锁”的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出了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五种模式:一是对花岗岩轻度流失区,采取封禁自然修复为主,辅以飞播或人工播撒马尾松,禁止人畜上山破坏的办法,实现自然修复;二是对花岗岩、红砂岩中度流失区,采取以人工补植为主,辅以飞播和见缝插针种植阔叶林和豆科灌木,实现改变林相和改良土质;三是对花岗岩、红砂岩强度以上流失区,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办法,实行防治并重;四是对紫色页岩强度以上流失区,采取以整治修梯田、开发农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形式进行治理;五是本着循环节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普及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模式,增强治理的后劲和经济效益。这五种模式被国家科委确定为科技推广项目,在南方得到成功推广和运用。
 
  常抓不懈 长效治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实干精神,就没有如今绿水青山的秀丽景致。“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成为兴国县水保工作的传统。
 
  而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初,“不抓水保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抓水保的班子不是好班子”的口号,更是把水土保持工作推向各项中心工作首位。
 
  除了在组织领导方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兴国县从机构建设、农村能源、宣传指导、建章立制、多方投资等方面形成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长效运行机制与办法,使水保工作做到承前启后,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有章可循,让水保意识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保护青山绿水的大局面。
 
  那远山的青松,盘旋的飞鸟,便是对兴国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的最好诠释。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