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一根筋”闯出致富路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杨桂兰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0日

  依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大余县浮江乡竹木村返乡农民工张爱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人工繁殖石蛙取得成功,走上了致富路。近日,记者来到张爱华的养殖基地采访。
 
  竹木村山清水秀,山林幽静。基地人造水池中,布置着鹅卵石和石蒲,像一个生态小花园。张爱华说,不要被它的外表迷惑,“惊喜”就在这些石板下。记者看到,环形的水池中漂着几株水葫芦,水池中央的陆地上摆放着长满苔藓的瓦片和石头,夹缝中种有水葱和水生鸢尾。张爱华翻开一块瓦片,10多只黑色石蛙瞬时跳进了水中。
 
  “今年卖出的成年蛙和蛙苗,年收入预计在60万元左右。到2017年,除去成本,纯利润应该有200万元。下一步,我准备扩大规模,利用大余好山好水好生态,多发展几个养殖基地,带领村民一起奔上致富路。” 张爱华说。
 
  张爱华是村民眼中的“一根筋”。1995年,家境贫困的张爱华先后来到广东、浙江等地务工,进过电子厂,也做过纺织工人。“虽然能挣点钱,但在外漂心很累。”张爱华说。2012年,渴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事业的张爱华萌生了养殖石蛙的念头,返乡后,他把大余县城的房产卖掉,所得100多万元和多年积蓄全部投入石蛙养殖。
 
  好多城里人经常买石蛙吃,市场供不应求;竹木村原本就有不少野生石蛙,说明这里的环境适合石蛙生长……考虑到这些,张爱华觉得养石蛙很有前景。
 
  说干就干。信心满满的张爱华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后,便和父亲到田沟里捉野生石蛙试养。初次创业、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的他很快尝到了失败的苦涩。毕竟,石蛙的生长依赖周围的生态环境,对湿度、温度、食物等都很挑剔,不像养鸡鸭牛羊那么容易。
 
  “蛙没养好,钱倒花了不少。”张爱华告诉记者,头两年辛苦寻来的石蛙不是跑了就是死了。每个月还要从外面买黄粉虫喂蛙,除基建、人工、运输成本除外,每月花费在2500元以上。“能借的亲友都借遍了,最苦的时候,买不起大米,整整一周只喝海带汤充饥。”张爱华回忆说。
 
  “自己不会养,还往里砸钱,太憨了。”“还不如去打工,年底还能存点钱”……面对村民的质疑和调侃,执拗的张爱华没有放弃,他对每一次的尝试都进行了记录,努力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
 
  张爱华养殖石蛙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他的举动也引起了同村企业家黄仁剑的关注。2014年,当地政府资助张爱华到水产养殖技术较成熟的县市考察学习,还安排了专门的农技人员与其对接。黄仁剑对张爱华的石蛙养殖场进行投资,还帮助其从7户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创办以石蛙养殖为主的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基地占地80多亩,其中,石蛙养殖基地占地60多亩,土鸡、鱼塘养殖占地20亩,时蔬野菜占地5亩,一座集石蛙养殖、原生态菜园、农活体验、采摘垂钓、农家餐厅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农家乐初具雏形。
 
  张爱华的石蛙养殖基地如今已成为“党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大余县浮江乡还以张爱华为示范,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户以劳动力、帮扶资金入股的“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争取基地经济效益更上一层楼的同时,又使入股的精准扶贫户有持续稳定收入,确保脱贫不返贫,实现双赢。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