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希望的田野
——宁都县“党建+”工作见闻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谢凤文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0日
宁都县大力推行“党建+”工作模式,把党建融入基层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基层社会发展的新机制,激发了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为乡村基层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源尾村:“党建+精准扶贫”托起农民致富梦
“今年我承包了5亩黄金茶,净赚几千元。”源尾村农民谢怡发近日对笔者说。走进源尾村,阵阵茶香扑鼻而来。日前荣获全省农村“党建+精准扶贫”先进的源尾村党支部,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牢固树立“党建+”理念,把黄金茶基地作为产业扶贫的“试验田”,实现了党的建设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扶贫效果显现。
源尾村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收入主要靠水稻和外出务工,没有其他富民产业,增收致富途径少。“面对源尾村的地理环境、人员情况,如何脱贫、怎样脱贫?一直是摆在乡村干部眼前的一个难题。”村支书谢谋发如是说。针对贫困户畏难情绪重、脱贫方法少、资金资源不足等问题,源尾村党支部试行“党建+精准扶贫”思路,充分发挥村里闲散山地资源多、气候适宜茶树生长的优势,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村里引进有种茶、售茶经验的赣州金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黄金茶业基地,并注册成立“宁都县扶贫彩色茶业合作社”,让农民在家门口与现代企业和先进技术“联姻”对接,实现农民与企业同步成长、共同致富。基地规划总投资约5000万元,计划种植黄金茶、白茶1万亩,目前已开发茶园3800亩。
“我一开始也对这茶叶没有底,不过现在一点也不担心了,因为有政府帮助。”村民谢怡新说。针对村民对种茶没底,存在抵触观望情绪,党支部专门成立动员小组组织党员干部上门交心谈心、了解情况、思想引导,并动员16名党员干部带头种,激发贫困户的脱贫意志。有了党支部和党员的引领、龙头企业的参与,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村党支部经过反复做贫困户和客商的工作,采用“党建+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认购茶园”帮扶模式,即由公司负责林地平整、茶苗种植,村“两委”和贫困户负责林地流转、资金筹集(其中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南昌办事处、钓峰乡政府、村委会筹措认购资金100余万元,贫困户以上级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村集体+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认购公司茶园,委托公司管理。目前,源尾村集体认购茶园300余亩,种植有安吉白茶、黄金芽,丰产期每年收益可达100余万元。带动全村90余户贫困户参与,年户均可增收1万元以上,茶树成为源尾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围足村:“党建+村民素质提升”带来文明新风尚
干净整洁的道路,新颖别致的宅院,绿树掩映的文化长廊,书香浓郁的农家书屋,优雅别致的村心公园……走进被评为全省农村“党建+村民素质提升”先进的围足村,处处感受到邻里和睦的文明新风,这是“党建+”工作模式给该村带来的变化。
围足村党支部将“党建+”理念融入“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文宣队在教化群众、纯化风气等方面的作用,始终坚持“农民演戏、演农民戏、为农民演戏”的宗旨,在不同时期依旧保持着唱农说农演农的本色。近50年来,文宣队先后演出6534场次,成了农村文化市场的主力军。在文宣队的影响下,邻里关系“亲”起来了。以前,围足村的群众家族意识较强,存在严重的派性和宗族势力,关系十分僵硬,各类矛盾纠纷一触即发。该村以党员志愿服务队为引领,从完善村级公益事业着手,引导人民群众崇尚科学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利用道德讲堂资源平台,大力倡导围足“六和”文化(父母和谐、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社会和谐)道德规范,进一步巩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邻里关系,一个个尝试,一个个实践,如今,围足村的村民关系和谐亲近。
村风面貌变不变,抓好党建是关键。该村每月开展一期“身边好人好事”活动,适时评选“十佳孝子贤媳”“优秀村小组长”“优秀服务标兵”,组织开展“爱老义工日”“美食文化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利用文宣队及时宣传身边好人好事,引导村民学习先进。如今的围足村,能人乡贤不再比豪车、比享受、比面子,而是比捐款、比献爱心、比做公益事业。近年来,已有17名在外成功人士捐赠财物136万元用于家乡建设,资助贫困学生9名,帮扶困难群众33户。关心村里发展,关爱帮助他人,已经成为全村上下的共同追求。围足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全国、全省文明村。
大土楼村:“党建+村容村貌整治”加出农村新面貌
“麻烦您把电动车停放在规定区域,车头朝外面,放整齐。”大土楼村村支书刘星星近日和城管队员一起在道路边进行巡查。荣获全省农村“党建+村容村貌整治”先进党支部的大土楼村,通过大力实施“党建+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已建成规划有序、配套齐全、环境整洁,具有现代小城镇的韵味,而又饱含赣南客家气息、和谐秀美的新村。
大土楼村毗邻小布圩镇,以前房屋布局凌乱、人居畜养混杂、环境恶劣,百分之八十五的民居都是危旧土坯房,是名副其实的“土楼”。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党支部实行“统一拆除、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安置,相对统一施工”的运作模式,先后共动员117户拆除土坯房11472平方米,规划设计用地面积51132平方米用于安置农户建房,新建房屋185栋,规划建成3条大道,新建路网4.5公里,带动圩镇面积由原来的1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3平方公里。新建3处健身场所区,同时在社区主干道路重新规划并铺设线路,安装路灯100多盏,科学的规划让村庄更加靓丽、整洁。
在环境整治中,大土楼村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引领带动作用,把“党员先行”作为工作要求,注重示范带动,通过与镇直属机关党组织联动,开展集中清扫活动。把示范做到家门口,引导居民每日做好清扫清洁工作,营造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组织村组党员干部带头入户宣传,带领农户签订环境卫生整治协议书,引导居民对家门口卫生实施包干,养成良好习惯,自觉保护环境卫生;开展“党员标兵岗”创建活动,评选“文化服务标兵”“老年人标兵”“环境保洁标兵”,以党员争优秀带动身边群众争优秀,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在推动村庄整治、建设秀美乡村中建功立业。通过“党建+”工作模式,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几年下来,不仅村民的清洁意识提高了,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完善,全村形成了立体化管理,建立了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