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人民币四轮贬值:市场化凸显 年底或贬至6.8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4日

    人民币四轮贬值 市场化愈加凸显
 
  周艾琳
 
  [10月21日,人民币中间价下调247个基点,报6.7558,刷新逾六年新低,亦为8月29日以来最大调降幅度。当日9:52,在岸人民币跌破6.75大关,此后不断逼近6.77,也离近期市场热议的“6.8铁底”更近了一步。]
 
  截至上周五(10月21日)16∶30收盘,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报6.7599,在击穿了所谓的“6.7铁底”后再破6.75,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更是一度跌至6.7708。一时间,市场的情绪再起波澜——6.8会是下一个“铁底”吗?
 
  其实,细数过去一年,人民币出现过四轮较为明显的贬值——2015年的“8·11新汇改”后,人民币快速贬值近3%;2015年12月,央行推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当时至2016年2月G20上海峰会前,人民币持续走贬;今年6月24日英国意外脱欧,英镑暴跌导致美元被动升值,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再度释放;而第四轮贬值则正在进行,不同的是,此次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为凸显。
 
  “12月美联储加息预期愈来愈强,美元恐持续强势,在现行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对美元可能将因此承受更强的下行压力,亦使得跨境资本流出的压力加大。”中国金融40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上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主流观点也认为,央行对中间价的干预正不断减少,未来的汇率更取决于一篮子货币的波动。
 
  破6.75的背后“真凶”
 
  随着G20杭州峰会闭幕以及人民币正式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在国庆过后,人民币便启动了本轮“连跌行情”。
 
  10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7296,连续第7天下调,较前日夜盘跌96点,美元指数则在各种利好之下气势如虹,一度突破了98;10月21日,人民币中间价下调247个基点,报6.7558,刷新逾六年新低,亦为8月29日以来最大调降幅度。当日9:52,在岸人民币跌破6.75大关,此后险守6.76关口,也离近期市场热议的“6.8铁底”更近了一步。
 
  主流观点认为,在10月20日(上周四)晚间欧洲央行维持800亿欧元/月购债规模不变,行长德拉吉否认了坊间对于逐步收紧QE的传闻,且不排除在2017年3月末QE到期后进一步延长QE,这导致欧元暴跌,美元被动升值,也使得人民币积累了一定的贬值压力。
 
  民生证券研究院海外研究负责人张瑜表示,人民币连跌的“真凶”其实有三个——隔夜全球动荡,欧元、日元、加元齐跌,其实这三者都给人民币施加了贬值压力。“日本央行行长21日表态‘不认为日本购债规模应当放缓’,日元走跌;加拿大20日公布了维持利率不变的决议,同时下调经济增速,加元承压。”张瑜称,由于欧元、日元、加元(分别占比57.6%、13.6%、9.1%)是美元指数篮子中的主要币种,三币齐跌推升美元指数走高,通过中间价定价公式传导到人民币端,人民币中间价贬值。
 
  眼下,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为“上一日收盘价+CFETS一篮子货币变动”,而美元在CFETS一篮子货币中的占比约为26%(13大货币中排名第一),因此欧、日、加货币的贬值所造成的美元被动升值无疑使得人民币承压。
 
  此外,在美元的升值趋势下,中国企业和居民换汇的需求不断攀升,这也进一步使得人民币承压。
 
  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银行累计结售汇逆差1.6万亿元人民币。9月,银行结售汇逆差1897亿元,较8月逆差规模(8月逆差收窄)扩大1263亿元。
 
  不过季节性因素也不能忽视。外管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王春英10月21日在答记者问时提到,“暑期和国庆假期前通常是国内居民境外留学或者旅游购汇的高峰期。今年第三季度,旅行项下结售汇逆差比第二季度扩大了132亿美元。”
 
  不论市场短期如何波动,各界对人民币的长期走势仍有信心。“离岸人民币存量小,央行有能力在必要时稳定预期,引导在岸汇率。”中国银行前某外汇交易员对记者表示。
 
  美国财政部近期也转述了中国的承诺和声明——“基于经济基本面,人民币没有大幅贬值基础。支持人民币稳定的主要因素是:高净储蓄率、较大规模的经常账户顺差、高于全球均值的GDP增速。”
 
  回顾前三轮贬值
 
  回顾过去的三轮贬值似乎能更清晰地洞察央行意愿的变化。
 
  2015年8月11日,央行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下调1000点,人民币一次性贬值2%,创下历史纪录。贬值趋势一直持续到8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下跌近3%,才终告止跌企稳,汇改顺利收官。此后人民币走势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8·11新汇改”是央行对于人民币进行的一次性纠偏,有效地快速释放了贬值压力。不过由于叠加中国A股出现的9年来最大暴跌,海外市场也一度忧心中国经济。所幸,此后人民币暂归平静。
 
  2015年12月11日,央行推出CFETS一篮子货币指数,人民币的纠偏也再度重启。去年12月30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收盘跌0.1%,报6.4912元,创2011年5月以来最低收盘纪录;截至今年2月4日,美元/人民币报6.5776。不过,由于隔夜美元指数暴跌,中国央行2月4日顺势上调人民币中间价达102个点。
 
  此后,第三轮贬值来袭。6月24日13:20,由于脱欧派已经占明显上风,英镑对美元暴跌近10%,美元指数被动飙升,人民币对美元大跌,突破6.6大关,报6.6172;7月18日晚间,在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6.7关口,为2010年11月以来首次。
 
  随着眼下人民币汇率波动更趋市场化,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对记者表示,“下半年料人民币对美元将小幅贬值2%~3%至6.85,美联储可能等到12月再加息,美元仍可能上行。”

分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