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
大余县探索流动党员“双联双管”机制纪事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袁荣德 刘清平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8日
最近,大余县在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设立的流动党支部热闹非凡。原来,这里的17名党员一边在忙着筹建外来务工子女节假日番禺托管服务站,一边忙着准备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提起这个流动党支部,不仅大余老乡赞不绝口,当地党委多次给予表彰。
一个小小的流动党支部,为何能产生这么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这与大余县建立的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工作机制密切相连。去年以来,为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该县探索建立了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工作机制,为376名流动党员安“新家”。
唱好“合作曲”
连日来,一份番禺区沙湾镇“两学一做”教育知识测试成绩表,成了大余县流动党员番禺党支部微信群里的热门话题。“一定要加强学习,我拖后腿了。”支部党员邓新彪看到自己没有得到满分,在群里作起了“检讨”。热烈的学习气氛,让远在400公里开外的大余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包礼斌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为了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大余县与流动党员所在地的党组织合建了流动党支部,对流动党员实现“双联双管”,即党组织与党员、党组织与党组织双向联系,流入地日常管理、流出地跟踪管理,有效破解流动党员联系沟通、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等管理难题。
目前,大余县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建立党组织16个。为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双向管理,该县与流出地组织部门共同签署了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协议书,双方共同保障流动党支部运行经费,每半年至少互访一次,研究解决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搭建了两地携手共建流动党支部的纽带和桥梁。
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大余县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管理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向流入地组织部门通报流入地流动党员的人数和分布情况。流入地组织部门将大余籍流动党员学习、工作和现实表现情况及时向县里反馈,实现流入地和流出地党建工作即时互动,让流动党员能及时学习党的政策和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
“新家”家味浓
“有事找组织”,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大余籍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域,这句话成了大余籍老乡的口头禅。在新会区,有近2000名大余人从事家具行业,规模以上家具企业有30多家,贷款难一直困扰着这些“创业游子”。流动党支部主动联系大余县农商银行,到新会区现场办公,办理贷款5000余万元,为这些创业者解决了一件烦心事。
流动党支部是流动党员的“家”,也是大余籍外出务工人员温馨的港湾。依托流动党支部,大余县建立流动党员服务网点、外来务工子女服务站等机构,为流动党员及大余籍务工人员提供维权、就业、办证、子女就学等服务,党组织在流出地起到了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入党积极分子和基层党组织后备干部培育中心、劳动就业和招商引资信息中心、创业务工人员维权中心等“四个中心”的作用。
“我们支部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有12名党员加入当地义工联组织,我们的党员在业余时间也服务番禺人民。”大余县流动党员番禺党支部温盛平告诉笔者。流动党支部帮助流动党员更好地融入“第二故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加入到当地公益事业中。近年来,该县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建立规模以上各类企业68家,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近5000个。
短短几年,大余县各地流动党组织很快产生了“磁场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务工能人和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近两年来,共有80多名外出务工优秀青年向大余流动党支部递交了申请书,42人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25名外出务工青年入党。
不忘故乡情
“我今天踏入了重点高中校门,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近日,大余县流动党员东莞党支部书记陈逢俊收到一封从家乡大余寄来的信。事情还得从一年前说起,陈逢俊从一位老乡那里了解到青龙镇元龙畲族村孤儿蓝业兴的困难,立即伸出了援助之手,并表示要一直资助他至大学毕业。
一朝功成就,不忘故乡情。和陈逢俊一样,大余县很多流动党员虽身在异乡,却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该县扶贫和教育慈善基金发出捐赠助学的倡议后,各地流动党支部积极响应,带头参与捐资助学、结对帮扶、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带动在外乡亲捐款360多万元。同时,联合广东狮子会等助学机构在多所学校开展捐资助学和结对帮扶活动。
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企业用工逐渐紧俏的形势下,流动党支部一方面发挥桥梁作用,大力宣传大余县振兴发展成就和招商政策,推动当地企业与家乡的招商引资项目对接。另一方面,各流动党支部鼓励、帮助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和务工人员以各种形式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形成了“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大余县各流动党支部的努力下,1600余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回项目资金近10亿元,创办各类经济实体近6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