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游客在赣县江口镇旱塘村赏荷花、摘莲蓬。近年来,赣县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乡村生态旅游,通过做旺人气,带动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特约记者谢建春 摄
|
|
□王潍 黄亮 尹其奇 记者曹建林
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既要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 跳出“贫困——脱贫——再贫困”的怪圈,又要处理好脱贫与生态的关系,坚决避免“生态不脱贫”“脱贫不生态”的恶性循环,算好脱贫、生态两笔账,做到两不误、双辉映。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绿色崛起”要求,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找准脱贫攻坚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引导贫困家庭创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探索出一条条生态扶贫的新路子。
崇义:君子谷绿刺葡萄香
走进崇义县麟潭乡两杰村,家家户户庭院里的葡萄长势喜人。
“依托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通过采用‘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生产模式,我们积极流转土地建立起刺葡萄种植示范园。同时利用刺葡萄种植‘占天不占地’的生长特性,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地发展庭院种植模式。”麟潭乡党委书记张滟介绍。两杰村有210户农户在庭院种植了700余株刺葡萄,其中贫困户53户,刺葡萄种植已成为该村脱贫致富主导产业。
两杰刺葡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负责人庄席仁告诉记者,基地与农户签订入股协议,农户把已租赁的土地进行入股经营,进入盛果期后,每销售一斤刺葡萄农户可以获得5分钱的入股分红。按盛果期每亩刺葡萄产量达2000公斤计算,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可获200元分红。今年以来,基地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先后举办5期培训班,培训果农2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900余份。参训农民基本掌握了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控等果园管理知识,为今后自行发展产业奠定了基础。据统计,去年以来,麟潭乡新增1亩以上种植户112户372亩,刺葡萄种植面积逾1400亩。
麟潭乡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君子谷公司逐渐培育起“注重生态、绿色发展”的企业文化。经过21年的发展和努力,公司已从一家名不经传的小企业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近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公司生产的刺葡萄酒在第五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中荣获金奖,打响了本土生态葡萄酒品牌。同时,麟潭乡依托两杰—君子谷葡萄沟景区,对外开放生态旅游观光。目前已接待游客2.2万人次,带动两杰村大批村民从事乡村休闲生态旅游业,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闯出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全南:芳香产业拔穷根
8月14日,在全南县南迳镇黄云村芳香苗木产业基地,村民曾春秀正在给贵妃罗汉松除草。“这个年纪,还能凭自己的能力赚钱过日子,我很开心。”年逾古稀的曾春秀面对采访,满脸笑容。
曾春秀说,之前她受年龄和身体的影响,自己只能守着一亩多地,一年不到2000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十分窘迫。为改善生活,儿子、儿媳纷纷外出务工,留下上小学的孙子让她照看。那时,没有稳定收入的她总觉得低人一等。
2013年,黄云村引进厚朴公司办起了芳香产业基地。没有经济来源的曾春秀,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到基地“上班”。“每天的工资都有60元,一年在基地上班160多天。”曾春秀笑着说。
尝到芳香产业带来的甜头,曾春秀又在自家地里种上罗汉松,并主动加入村里的芳香花木合作社。“品种好、树形好的罗汉松,5年后一株能卖到500元。现在经营一亩罗汉松比种一亩粮食的收益要高3至5倍。”曾春秀说,“一年近万元的稳定收入,让我在人前挺起了腰板,说话都更有底气了。”
如果说芳香产业让曾春秀找到了生活的依靠,那全南县金龙镇曾坊村的黄银玫则在“芳香王国”中看到了希望。黄银玫家有患精神疾病的母亲和一对年幼的姐妹,全靠体弱多病的父亲外出做零工维持生活,一家人住在低矮的土坯房里。无法改变的家庭窘况,让年幼的黄银玫变得沉默寡言、没有自信。
2014年8月,12岁的黄银玫收到了帮扶干部送来的千元助学金和桂花苗。如果说助学金是及时雨,那桂花树就是长流水。“这片桂花树可以给家里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如今,看着自家长势旺盛的2亩桂花树,黄银玫觉得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近年来,搭乘芳香产业快车,全南县南迳镇黄云村、金龙镇烧斗村、中寨乡马屋村小组、陂头镇李家洞林场等芳香苗木种植专业村(组)实现了华丽转身,村民仅经营芳香苗木,每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至5000元。目前,该县有4000余名贫困群众在10万亩花木田里斩断了穷根,打了一场漂亮的经济翻身战。
于都:贫困户乐享“阳光福利”
在于都县贡江镇红峰村,村民屋顶上的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穷了大半辈子,没想到阳光都能卖钱。”8月16日,看着电表上跳动的数字,红峰村贫困户钟汉良的心里乐滋滋的。如今,在于都,不少村民无须日晒雨淋,在家便能乐享“阳光福利”。
钟汉良今年63岁,家有三口人,夫妻二人有残疾,儿子是聋哑人,平常主要做点零工,收入极少,生活非常困难。去年年底,听说村里有光伏扶贫项目,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安装价格为7.6元每瓦,其中政府补贴1元、安装企业捐赠1元,按这个价格算,安装5千瓦的光伏发电板,只需投入2.8万元,每年就能产生5000元左右的效益。政府还提供免息贷款,前5年,用光伏发电产生的效益基本能偿还贷款,5年后收益就全归我了,还能获益15年。”谈起这笔“阳光福利”,钟汉良一脸兴奋。
为实现精准脱贫,于都县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光伏产业扶贫新路径。通过政府企业双补助、农行发放贴息“光伏贷”“公司+农户”联营等方式,利用贫困户的房屋坡顶资源,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对光伏产业扶贫项目积极性高,具备安装条件的贫困户,实施“一户一站”模式,安装3000至5000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实现全额并网发电。同时,由县财政统一出资,对行政村利用所在村委员会或村小学屋顶安装光伏发电装置,剔除必要的管理维护等运行成本,项目收益全部用于精准扶贫、社会公益等扶贫济困事业的光伏产业项目。截至今年6月底,该县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专项建设资金7140万元,为该县357个行政村各安装30千瓦的光伏发电装置。针对农村低电压影响光伏电站发电量问题,该县又投入259万元,组织供电公司对“十二五”贫困村农村低电压线路进行改造,该县光伏产业扶贫总投资达1.79亿元。
“于都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光伏产业扶贫工作。”该县光伏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干部熊晟介绍。通过光伏产业扶贫,将以往单纯依靠扶持、捐赠等方法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的扶贫方式,可帮助每户贫困户20年持续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
大余:乡村游鼓了腰包
“以前日子很苦。”8月15日,聊起大余丫山景区的发展,今年51岁的大余县黄龙镇大龙山村村民邱隆荣说。2007年章源公司开发丫山景区后,他家的耕地、菜地被合并到景区生态农业的绿色经济体中。他通过竞聘成为丫山安保部门的负责人,妻子则进了乡村旅游项目之一的水厂,成了制水工人。“现在我们夫妻俩有工资拿,自家的耕地、菜地也有持续收入,刚大学毕业的女儿回来成了景区的导游,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曾经,大龙山村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303户村民,1190人中近70户人家是贫困户和低保户,人口外流严重,大片耕地被撂荒,人均年收入仅千余元。近年来,大龙山村依托丫山景区的发展,结合特色农业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大龙山村初步实现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完美契合,从一个深山贫困小村,华丽转身为远近闻名的国家4A级景区和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章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始终强调保护生态,打好原生态这一稀缺、无价的王牌。丫山在村委及村民的大力配合下,针对闲置农田、荒山、农舍、人力等资源进行全面盘活。贫困户可从土地流转、林地流转、建设施工、景区岗位、农家旅馆、农家餐馆、农产品销售等多个方面获得收益。截至目前,丫山已帮助大龙山村80%的贫困户脱贫,仅农家旅馆方面,村里就有78户农民参与,由丫山景区提供住宿设施,镇政府进行民房装饰,户均年增收在1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