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始终牢记“我是谁”
赣县推行“党建+”服务群众促进乡村发展纪事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刘世平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0日

    如何激活农村党员这一个个“细胞”,从而强健农村基层党组织“肌体”,更好地服务群众促进乡村发展?赣县在探索实践中给出了敞亮的答案:推行“党建+”,让基层党员强化党员意识,始终牢记“我是谁”,在便民服务、精准扶贫、社区建设等方面亮出身份,扛起责任,建功立业。

    百姓有困难,党员来帮忙

    近日,笔者来到赣县大田乡大田村贫困户张圣银的家里,看到这个中年汉子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

    原来,自小身患残疾的张圣银家庭拮据、生活艰困,几天前他到村里的党员便民服务站反映了自己的困难,没想到第二天他就被安排到村里农家书屋担任管理员,并通过网络平台兼售当地土特产。“真是把我当家人一样对待啊!”张圣银感慨道。而参与提供便民服务的党员徐胜则说道:“我是共产党员,必须用行动践行党的宗旨。”

    近年来,赣县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党建+便民服务”机制,以建好便民服务站和实行民事代办制、志愿服务制、结对联系制的“一站三制”服务模式,为群众身边的共产党员设岗定责,使党员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更加通畅。如今,该县一大批基层党员正热心投身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当中,乐当“群众身边的贴心保姆”蔚为风气。

    在位于赣县县城的“大埠人家”,笔者遇见了大埠乡大埠村村民谢双凤,她讲述了村里党员帮助她办理证照的经历。“我们在外务工,没想到不用回乡就可以办好我急需的证件,真是太方便了。”据悉,大埠乡立足该乡赴县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特地选派党员在县城设立了“大埠人家”党员服务中心,将乡、村两级的便民服务延伸到务工人员身边。截至目前,该服务中心共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45起,为5218名外出人员办理了新农合,为1344名外出人员办理了新农保,代办各类证照4260件。

    群众想致富,党员来引路

    在赣县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既是群众的共同梦想,也成为群众的火热实践。而照亮这条梦想之路的,是一个个活跃在群众身边的基层党员。

    南塘镇大都村是扶贫重点村,镇里采取“党员干部+搬迁户”和“党员创业示范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对贫困群众进行一对一精准帮扶。如今,该村搬迁深山贫困户98户,创办各类党员创业示范基地5个、总面积达2380亩,直接带动23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户均年增收可达2万元。

    一个个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一个个党员干部争当脱贫攻坚的模范先锋。笔者采访了解到,党员之间交流最多的是扶贫,群众感受最深的便是党员的倾情帮扶。在脱贫攻坚中,赣县通过建立一支支以党员为骨干的扶贫工作组,采取每村配备一名“第一书记”和一个扶贫工作组的方式,选派了6000多名党员进村入户,沉到一线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五云镇夏谭村,年轻党员郭厚杏在贫困户心中已是出了名的“扶贫大使”。今年村里甜瓜滞销,熟知电商的他主动帮着贫困户销售甜瓜,不到10天,2000公斤甜瓜全部售罄。“不仅卖了个好价钱,还省去了一大笔运费,真是太感谢他了!”贫困户谢庭华告诉笔者。

    江口镇旱塘村,如诗如画的风景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该村荷花塘农庄负责人刘大康坦言,村里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员的帮扶,这两年,党员扶贫工作组日夜奋战在村里。据悉,该村通过采取“党建+旅游扶贫”模式,重点打造了“都是客”乡村旅游示范区,发展农家乐12家,每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带动86户贫困户发展相关产业,让45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

    党员倾其力,村庄大变样

    出赣县县城,一路东行,来到青山绿水间的吉埠镇枧田村。信步于村道,但见屋舍俨然、村民怡然,宛如一幅乡村水墨画呈现眼前。

    枧田村,曾是全国村庄整治示范点。但近年来,随着各地秀美乡村建设力度的加大,枧田的风光也被一些“后来者”超越。如何让枧田变得更美更强?在村里挂点的赣县县委组织部干部,采取“党建+产业发展”“党建+文明创建”“党建+社会治理”等措施,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文明创建等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党建+”加出枧田村的新动能、新气象。

    如今,该村大力发展甜叶菊,形成了连片种植的百亩甜叶菊基地,建设了“红旗广场”“寿文化小广场”、农家书屋等,打造了集党组织书记培训教育基地、乡村旅游发展示范点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于一体的模范广场。同时,组建“连心”小分队、“和事佬”调解队,经常活跃在田间地头,主动参与村里的社会治理工作。

    同样的变化发生在毗邻县城的茅店镇东田村。进得村来,一个干净整洁的秀美社区映入眼帘。“党建+村容村貌整治”,彰显了党建在秀美乡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该村积极落实党员联系农户、发动农户参与义务劳动、门前“三包”、党员志愿服务等四项制度,把村容村貌整治与“东田好人”评选、文明村落创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工作实效。“社区村落要整治好,党组织和党员的力量必须发挥好,在规范社区建设中引入‘党建+’理念,事半功倍。”随行的赣县县委组织部干部钟华国如是说。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