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6日,我市电子商务培训中心“三喜临门”:中心正式揭牌,苏宁云台商学院、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培训学院、新农商学院等电商教育培训领域的“大牌”集体入驻,首届电商培训班开班。
在这届电商培训班上,电商领域的大咖提出了对赣州本地电商发展具有很强借鉴指导意义的理念与方法,特别是在关于农村电商、电商品牌建设、电商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记者撷取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农村电商创业要解决七个现实问题
都说电商创业门槛低,但电商尤其是农村电商创业要成功,仍要直面七个现实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电商在农村还是新事物,不要说很多农民对电商处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状态,就是一些县、乡干部对其也比较陌生,至多知道开淘宝店就是电商了,离真正的电商概念还有相当距离。
二是人才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百万英才计划,对农民、合作社和政府人员等进行技能培训,加强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宽电子商务渠道,提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从城镇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
三是政策问题。农村电商容易陷入两个误区,在方向上,动不动想花大力气自建平台,花钱多,效果却不好。在重点上,往往注重“大象起舞”,把扶持重点放在了电商园区、企业招商上,对草根电商创业重视不足,电商创业的“蚂蚁雄兵”态势形成不了;电商软环境建设跟进不够,配套服务跟不上。
四是物流问题。配送成本高,特别是在非平原地区,成本高过城市数倍,效率却不高;返程空载严重,进一步抬高了物流成本。必须通过“草船借箭”“梯次转运”、城乡互通等方式来降低物流成本。
五是品牌问题。低价营销成风,严重损害农村电商产业健康发展,导致农产品电商陷入干货品类低价营销、生鲜品类亏损惊人的泥潭。应依靠品牌提升附加值,依靠模式创新,让生鲜产品走社区化、O2O模式之路。
六是标准与安全问题。农产品不易与工业品一样标准化,加之农产品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的,加剧了产品的非标准化程度。于是出现市场乱象:有机绿色满天飞,各类认证一大堆,但信任度均很低。
七是模式问题。农村不是城市,农产品也不是工业品,现行的城市与工业品为主的电商模式,农村套用不上。城市电商到了消费升级的时候,农村电商的大门才刚刚打开;城市电商是陌生人交易,而农村人有熟人圈可以依托;城市人对物流速度到了只争朝夕的地步,农村人的生活节奏慢一些……这些都有利于打造有别于城市的农村电商模式。
(苏宁商学院钻石讲师、苏宁大学讲师 海神)
以F2C模式打造“品质中国”项目
F2C,即Factory to Customer,工厂到顾客。在F2C平台,消费者直接和厂家进行交易,厂家直销的身份很好地保证了信誉、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因为厂家作为一个大规模的品牌商,不会为一笔零售交易而欺骗消费者,并且在价格上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F2C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以强有力的线下产业为支撑、有效的全程品控、快速的市场反应,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经销商、购物者,真正实现随时可买、随时可卖的商业模式。
当前,苏宁开放平台正在以F2C模式为基础,打造“品质中国”项目,对产业带、代运营商、商户进行严格的审批把控,最大限度保证品质和价格。
“品质中国”项目只针对产业带招商,且产业带产品必须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如海宁皮草、南通家纺、石狮男装等。对于代运营商,项目要求其具备完整的线上运营团队,有1年以上的平台运作经验,具有强力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及招商能力,能协助苏宁开展当地政府关系维护及政策争取。针对入驻商户,则要求有出色的制造生产能力、专业的设计研发能力,有多年养成的生产管理体系、优良的品质体系、较为先进的制造设备,产品经过严格质量检测认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出口国家标准,入驻后严格执行“品质中国”项目的标准。
而通过“品质中国”项目,苏宁开放平台将进一步加强入驻产品的品质保证和价格保证,将物美价廉的原产地产品带给消费者。
(苏宁云商开放平台招商总监 顾玲)
人才培养切忌“水土不服”
对于电商发展,特别是处在飞速上升期的赣南电商发展来说,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电商人才的培养,我们在高度重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薪聘请专家团队做规划,但“水土不服”,落地与本地人才衔接不上;电商服务商短缺造成电子商务推进难;人才引进不容易,留住更难;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人次少,培训转化率低,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慢等。
现代电商人才的培养,应该本地化培养和市场招聘引进两条路并举,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双主体推进,才能让人才适应本地“水土”。目前,我们要大力培育的是县域电商顶层设计规划人员、综合服务商、专业服务商(培训、网页设计、摄影、代运营、品牌营销)、电子商务企业运营人才等,基于此,我认为校企合作和人才对流相结合,是一条比较科学的路子。
一方面推进校企合作,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人才本地化,由人才服务商、培训讲师在县域开展培训服务,积极传帮带;同时,积极走出去,组织创业青年到电商发达地区学习实践,培育孵化。
(苏宁商学院首批钻石讲师、京东商学院首批蓝带讲师 茶马)
记者王怡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