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创新模式 源头治污
——赣州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纪实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08日

    大余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两级AO 工艺污水站巡查,清理格栅杂物。特约记者赖莉 摄

 
    □见习记者彭梦琴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如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近日,记者就我市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采访了相关部门。
 
    对症施肥 让作物“吃饱吃好”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药、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农村居民。
 
    “真没想到,这家合作社会有这么好的收成。”“像他们这么大的种植规模,这样的产量稳赚不赔。”“关键还是肥料好,要不然这片荒地也不会有这么高的产量。”……这些话语,是测产现场观摩的各位水稻种植大户的心里话。在信丰县天光村,这一地域的土壤颜色有别于江西典型的红壤,呈深棕色至深灰色,酷似东北黑土的颜色,但又是贫瘠的土壤。想要提高土壤的肥力,获得一定的产量,只能通过肥料的施用对土壤进行养分的补充和土壤改良。在测产田的地边,标识着这片水稻田施用的司尔特水稻专用配方肥,这是“中国农大——司尔特水稻专用配方肥料基地”与当地农业部门务实合作,根据该地土样养分,量身定制的水稻专用肥料。
 
    “庄家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施用化肥是促进农业增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过多的施用化肥使得土地对化肥越来越“上瘾”,化肥渗入土壤和水体,导致土壤酸化严重,水体污染。施肥结构不够平衡、施肥方式不够科学、肥料利用不够充分是化肥不合理使用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化肥在粮食和农业增产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靠大量投入化肥的方式将难以为继。
 
    如何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我市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做好水稻测土施肥的同时,加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上技术推广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筛选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深入开展合作,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
 
    肥料账本薄了,生态账本却厚了。2015年我市推广测土配方技术1099.55万亩,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面积65.32万亩。
 
    创新喷药模式 保植被安全
 
    “原来我们防治脐橙病虫害,特别是扑杀木虱害虫基本上是果农各自为政,如果2万亩果园我们人工防治至少要500个工作日,现在通过直升机喷药,5到6个小时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防治病虫害的效率。”安远县果业局相关负责人望着正在喷洒农药的直升机乐呵呵地说。近年来,该县利用大型直升机空中喷洒药剂的方式对脐橙病虫害进行立体式防控,探索出病虫害防控新途径。“飞机喷洒药物的有效性可通过药液雾滴漂移试验和药液覆盖密度试验,用荧光剂测试喷雾药液在面积上覆盖程度来表示。”相关负责人介绍,当直升机将药液从喷洒器喷出时,药液雾滴被旋翼的向下气流加速形成气雾流,可广泛到达植物叶面和叶背,促进植物对药物的吸收,直接增加农业雾滴对农作物的穿透性,减少了农药飘失程度,并且药液沉积量和药液覆盖率都优于常规,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飞机喷药”不但效果好,还可以减少农药用量,防止农药对土壤造成污染。
 
    赣州是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区,是“两迁”害虫进入我省的重要通道和植物疫情的阻截区。病虫害防治任务艰巨,施用农药一直是防病防虫的重要措施,但是存在农药利用率低,使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市把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实施农药减量行动,积极推动专业化统防统治,开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试点建设,大力推广“三生三诱”绿色防控技术,大面积推广低残留环保友好型农药,普及推广科学用药技术,有效地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和农药污染。探索适宜赣南山区的专业防治模式,提升专业防治装备水平,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专业防治中。
 
    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有注册登记的专业化防治组织216家,持证上岗的机防手1708人,拥有大中型植保机械2013台,专业防治服务面积73万余亩次。
 
    不喷药怎么能杀虫?近日,石城县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与烟农温永毫一起在高田镇湖坑核心示范区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安装后每盏灯可有效诱杀直径500米周边区域内的斜纹夜蛾、烟草夜蛾等害虫,对烟叶病虫害防治起到良好的效果,大大减少了田间农药喷洒量。
 
    我市积极探索科学用药技术,截至2015年底,全市建立绿色植保示范区215个,推广使用杀虫灯83万余亩次、黄板59万余亩次,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损失,通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55万余吨,病虫损失率为2.3%。
 
    清洁养殖 破解生猪养殖污染
 
    赣州是农业大市,生猪养殖在我市农业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发展生猪养殖业却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解决生猪粪污污染?
 
    不排粪尿,不用冲栏,没有异味的猪场存在么?经过实地考察,记者在南康东进牧场找到了答案,在南康区大坪乡上期村,东进牧场投入2亿元,建设完成大坪猪场、罗山猪场2个生产基地,把环保作为行业准入的第一道门槛,东进牧场在猪舍设计上采用高床漏粪自动刮粪;干清粪节水型设计,减少冲洗猪栏产生的污水,安装专用的猪舍污水排放管,直接通道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和雨水分开以较少污水产生量。通过以上流程,从源头可减少45%的养猪废水,即保证养猪用水最小化又降低了污染产出。
 
    无独有偶,在大余县青龙镇二塘村,大余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建成了一个母猪存栏5000头的种猪场,该公司建成了2个约16000立方米的大型覆膜沼气囊和两级AO污水处理系统,使猪场的废水经过系统处理后达到国家畜禽养殖排放标准,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的完善,使得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基本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这是赣州狠抓环保治理设施建设,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行动的缩影。我市在畜禽养殖上严格执行畜禽养殖“三区”规划,以畜禽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大畜禽粪污治理,对限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实行“一场一策”治污要求,积极推广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模式,加强粪污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大型规模养殖场全面实行工厂化污染处理模式,中小型养殖场实行“二分(雨污分离,干湿分离)”“三池(集粪池池沼气池、贮液池)”+农业综合利用模式,推进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为了让香港同胞们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我们老百姓做点牺牲也是值得的。”响应政府号召,拆除投入30多万元建起的养猪场,定南县鹅公镇大风村生猪养殖大户卢元山不但毫无怨言,而且非常支持。这一拆除,就少了几十万元的年收入,可卢元山却说:“生态保护得更好了,乡亲们的实惠来日方长。”
 
    市农粮局狠抓限期关停禁养,对照畜禽养殖禁养目标和禁养区“一场一策”关停禁养方式,与养殖户签订限期灌顶禁养协议,发动和督促关停禁养对象在规定期限内自行完成关停禁养工作。对已停养的养殖场要求限期拆除所有栏舍及配套设施,切断养殖水源,关闭所有养殖排污口,清理干净建筑垃圾、杂物等。
 
    截至2015年底,全市新增各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3家,总数达81家。全市68家养猪场推广高床节水养殖技术50万平方米,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80%。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