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矿定南县岿美山钨矿近年来通过尾砂治理工程,绿色植被得到修复,昔日对环境造成破坏尾砂堆集区变成了一个个绿洲。记者李传材 摄
□张诗文 李慧 见习记者彭梦琴
赣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稀土王国”“世界钨都”之美誉。依托资源优势,稀土和钨工业已发展成为赣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悠久的矿业活动在造就“稀土王国”和“世界钨都”美誉的同时,也给我市遗留下了废弃矿山。如何加快推进废弃矿山的恢复治理,实现变废为宝?我市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近日,记者就我市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复垦复绿情况采访了市矿管局等有关部门。
1
昔日青山变成“瘌痢头山”
信丰县学嘴堂稀土矿位于嘉定镇桐木村,距离县城约12公里,开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采用落后的露采——池浸工艺,造成稀土矿区地质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酸化加剧,沟壑纵横,寸草不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被当地群众戏称为“南方沙漠”。矿山开采后,破坏山地、林地面积约560亩,冲坏良田100多亩,三个自然村的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稀土矿只是赣州已开采的众多矿种之一。事实上,赣州市已开发利用矿种共63种,主要开采矿类为有色金属、稀土及分散元素矿产及建材矿,开采方式多样,其中有色金属矿、冶金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的开采多以地下开采为主,稀土、建材多以露天开采为主,开采方式不同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程度不同,以露天开采最为突出。
以龙南县的稀土矿开采为例,该县在1994年以前实行“搬山运动”的露采剥离,采矿前需破坏地表植被并剥离表土,选矿工艺会导致酸性液体残留在尾砂堆中,废弃尾砂一般都是原地堆积,在降雨条件下酸性液体随雨水侵蚀土壤,经年累月导致稀土矿废弃地呈现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红色沙漠状;地下开采方式的矿山对地形地貌的破坏主要以废渣、废石的不合理堆放为主,以岿美山钨矿来说明,岿美山钨矿已有近90年的开采历史,废石、尾砂不合理堆放压占土地资源,矿区近400公顷的山林土地已寸草不生,远看如同裸露的“石头山”。
稀土开采形成的固体废弃物对土壤形成不同程度的污染。稀土矿开采的主要工艺为堆浸、池浸及原地浸矿,工艺中大量使用硫酸铵作为母液,其强烈的酸性遗留在尾砂中,造成稀土矿大部分地表土壤的污染,据统计,2011年全市废弃稀土矿山497个,破坏面积97.34平方公里,稀土矿地表土酸性污染面积达60平方公里。
2
痛定思痛下决心“刮骨疗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赣州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品牌、最大的优势。青山绿水、净土蓝天、清新空气,是良好环境的要素,也是人民群众的向往。
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赣州市痛定思痛,狠下决心,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大力治理废弃矿山复垦复绿问题,以实际行动坚守生态红线,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治理废弃矿山复垦复绿要转变生产方式。我市积极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试点,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目前,我市有18个矿山批准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12个,升级绿色矿山6个。同时,我市积极开展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9.33亿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为了解决废弃稀土矿山的环境治理问题,一方面,我市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04年至今,申报到中央、省级治理项目28个,项目总资金8.4亿元。到目前为止,已治理47.7平方公里,正在治理28.8平方公里,未治理20.84平方公里。另一方面,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的“谁投入、谁受益”的土地复垦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废弃矿山治理。我市出台山地使用权、经营权流转等优惠政策,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与同步开发新产业尤其是生态经济产业相结合。同时,在治理的过程中,我市总结经验,破解技术难题,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技术,工程治理直接防止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为生物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水土环境。生物治理不仅直接恢复了矿区植被,而且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
龙南县足洞稀土矿区走出了一条“林-果-草”模式,引进社会资金,栽种多种生物物种,采用“山顶栽松,坡面布草,台地种桑,沟谷植竹”的整体布局,建设了经济林、蚕桑、象草三个种植基地,之后种植经济作物松、杉、梨、桃等,复垦区竹林长势茂盛,经济效益可观。
“每一个废弃矿区的地形都不一样,而且由于开采会很不规则”市矿管局地质环境科杨晋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废弃矿区的复垦复绿,我们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的原则,将废弃矿区恢复成农用地、林果地、水塘或工业用地。”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龙南县探索实践了“林(果)-草-渔(牧)”模式,将废弃矿山的山坡整治为林果地和草地,种植松、杉、桉、竹等经济作物和百香草、狗尾草等草本植物,并对污水进行治理,用于鱼类水产养殖,同时,山谷和尾矿库则筑坝成库,用于农业灌溉,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等综合效益。
3
青山绿水可“产金出银”
“我就知道这片土壤能够长出果子!”看着果园中成片的红心柚子树,赣县阳埠村村民韩先林说。按照目前行情,两年后果子上市,他一年就能有80多万元的收入。
置身于韩先林300亩的果园中,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沟壑纵横、岩石裸露的废弃稀土矿山。2009年,中央通过立项下拨资金5100万元,支持地方政府采用工程、生物等多种手段对赣县的废弃矿山进行综合整治。2010年,阳埠乡700多亩废弃矿山,有300多亩种植经济林。有着10多年果树种植经验的韩先林在2012年以每棵树40元的价格承包了治理项目中的300亩果园。
昔日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光头山”变成山清水秀、果实累累的花果山,赣县废弃稀土矿山复绿走出了治理废弃矿山中保护生态与促进经济融合发展之路。
我市是列入全省唯一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的设区市,共下达试点规模13700亩,涉及8个县(市)。项目所在地政府充分利用试点政策机遇,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恢复生态植被、消除水源污染目标,健全国土部门搭台和地方政府主导的试点工作机制,完善了试点资金保障与使用管理措施,探索形成了“一固沙二覆土三复绿四复耕”的四步走工程与生物措施同步实施等的治理模式,积极落实管护主体,项目实施取得了积极效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目前,项目区完成验收面积8675亩,还有3754亩正在实施中。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改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能力,增加用地总量的效果。
来到信丰县学堂嘴稀土矿,一片叶绿橙香、花果成林。该矿通过地形整治、拦砂坝加固、山塘恢复、蓄水工程、土壤改良、土地复垦等工程措施和种植果、蔬、草等生物措施。矿区内560亩土地恢复了种植功能,果树的种植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群众实现安居乐业。
目前,我市制定了目标任务,拟用2014年至2018年这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使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