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风起时,这里列阵起航
——于都以“三区”建设推进六大攻坚战见闻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萧森 特约记者谢慧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25日

    在草长莺飞、万木葱茏的季节里,于都河畔的健康文化主题公园,繁花似锦,游人如织,欢快的笑声在春风里荡漾……
 
    翘首一江两岸,一座往南拓展的新城,正舒展出产城融合的魅力;毗邻的工业园区,聚集着200多家企业,日夜释放出高效产能。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近年来,于都县以“贡江新区、工业园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同六大攻坚战相融合、相促进。“‘三区’建设使产城融合大突破,带动了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了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于都县委书记蓝捷感触颇深。与此吻合的是,于都干部群众用“见证了于都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发展最好的时期”吐露心声。
 
    于都县顺应打好攻坚战大势,以“三区”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列阵起航、破浪前行。
 
    解放思想为魂,推动产城融合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达24.8万的于都县城老城区已无法满足发展所需。有居民说:“春节期间,短短几公里的穿城公路,开车竟然要走1小时。”
 
    一道难题摆在于都县决策层面前。怎么办?城市南拓,再造一座新城!决策科学果断、铿锵有力。
 
    “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凝聚全体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就没有成不了的事。”蓝捷的话掷地有声。
 
    于是,思想大解放的“头脑风暴”,转化成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力量,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建设贡江新区,成为县委班子的统一思想和务实行动。
 
    科学规划先行,美好蓝图纷呈。到2020年,于都县中心城区要建设成面积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城市;到2030年,中心城区将建设成为面积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城市;建成与老城区遥相呼应的一江两岸城市新景象,成为贡江南岸的一颗耀眼明珠。
 
    贡江新区总面积约11.2平方公里,由贡江新城、文教体育综合区和中央红军长征体验区板块组成,教育、医疗、文体、金融、农商、行政服务等功能性建筑布局合理,把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匹配相融合。
 
    解放思想看行动,铆足干劲抓发展。于都党员干部谋发展、促发展、抓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走进贡江新区可见,交警指挥中心、5万吨水厂、体育中心体育馆、训练馆等大批项目已竣工,贡江新村安置返迁房、水南廉租房等建成;渡江南大道一标段、水南大道于河路至叠山路段、文体三路已通车,投资3.6亿元的323国道于都段改线后绕城而过;已投入使用的于都中学南校区,标准化、现代化的美丽校园,不仅让广大师生喜欢,且赢得群众的赞叹;农商大厦、县人民医院、思源学校等建筑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按照现代城市设计的道路、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已成为居民分享幸福的话题。
 
    于都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干部陈德华向记者透露:“于都大桥即将开工建设,贡江大桥、渡江大桥至越洲电站7.5公里道路将在5月初全线贯通。”
 
    如今,贡江新区初具规模,与贡江北岸老城区相呼应,成为于都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改革创新为先,促进协调发展
 
    工业是经济的命脉,要不遗余力主攻工业,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于都工业如何实现“跳起来摘到桃子”?毋庸置疑,工业园区载体建设是基础支撑。
 
    工业新区是于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按照“城市化引领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建设理念,整合老园区、上欧工业小区、罗坳工业小区和岭背轻纺产业区等四大产业区,着力打造省级半导体绿色照明、新兴电子科技、有色金属新材料、现代轻纺、全国汽车变速箱、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等产业基地,通过扩区调区,园区面积由5.3平方公里扩大到10.4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园三区”的发展新格局。
 
    走在工业新区,厂房林立,车水马龙,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一座新兴的工业新城正在崛起。

    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是一家招商引资企业,标准化的厂房,人性化的管理,超市、医疗、幼儿教育、电影院等一应俱全。

    “公司有1700多员工,93%以上是本地人,而且多数是从外地返乡就业。70%员工吃住在工厂,公司为300对夫妻提供夫妻房。”公司主管石昌坤介绍,于都县将136亩商住用地改为工业用地,企业正是看好这里的发展环境,承诺并兑现2014年投产当年实现2000万元税收。

    按照促进协调发展要求,园区企业吸纳大量返乡人员就业。方九长从东莞回来,在赢家时装工作了两个月,上月收入4000多元。方九长对记者说:“工资不比广东低,又能照顾上学的孩子,挺好的。”

    园区服装企业的市场品牌价值极高,曾出现商家进购服装找县委书记打折的传言。为此,记者从蓝捷口中得到证实。当记者对这品牌价值有些疑惑时,蓝捷告知:“是改革创新、协调发展发挥的作用,使工业园区产生巨大的吸附力,企业的巨大品牌效应就形成了。”

    当地干部说:“现在于都发展工业项目真‘不差钱’,这是改革创新产生的巨大成效。”原来,于都通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优化重组,打造科学融资平台,有力解决了项目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目前园区有208家企业。今年1月至3月,引进企业35家。”于都工业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赖晓强介绍,去年以来,进驻园区企业数每月都在递增,且企业由资源型向精深加工、特色产业转变,规模由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大集团转变,形成了“一群三主五新”产业发展格局。

    改革创新,协调发展,实现了园区、企业和群众“三赢”的目标:园区建好了,企业发展了,群众也享受到了就业与生活的便利。

    普惠民生为本,共享发展成果

    走进岭背镇2000户安置小区,仿佛走进了城市的别墅区——统一规划的联排别墅、完善的基础设施、花园般的环境,让人耳目一新。

    于都县结合移民扶贫、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小区,同时配套教育医疗、居家养老、文化休闲、商贸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幼儿园、文体广场、电商服务店,给示范区居民带来便利。

    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成为于都县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在示范区建设中,于都县把六大攻坚战融入其中,让精准扶贫、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相辅相成、协同推进、成效倍增。

    岭背镇党委书记管伟平介绍,示范区建设重点在“两区一带”:功能服务区、现代农业核心区、现代农业产业带。实现城镇框架拉开、基础设施完善、基本服务功能完善,帮助异地搬迁农民解决居住、就业、就医、就学等民生实事,突出现代产业在精准扶贫和发展乡村经济中的引擎作用,加快形成轻纺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产联动的发展新格局。

    于都县对弹棉花等传统产业发展做好规划,注册了“于都棉被”品牌,实行“标准、品牌、管理、销售”四统一模式,让当地创业者从中分享到利好政策。

    “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比在外地赚钱要更如意。”朱福发过去在东莞弹棉花赚钱,镇里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他便决定留在家里发展产业。

    同样,谢普兴则在社区服务中心开办电商店,帮助群众网上销售棉被等传统产品和农产品。谢普兴说:“每月棉被单品销售额2万多元,让于都棉被走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与此同时,一座占地2000余亩的现代农业产业、休闲观光示范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岭背镇党委宣传委员肖旭介绍,示范园以油茶、瓜果蔬菜、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为主,先后引进宝丰生态农业、鑫盛现代农业等8家农业开发龙头企业,打造建设了一大批规模化现代农业项目,在金溪至太阴山形成了十里现代农业产业带,打造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一条街,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当地群众致富。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