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资讯>> 正文内容

银行间债券市场双向开放提速

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作者:高国华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06日

    改革与开放是贯穿2015年债券市场的两条主线。“债券市场改革的深化,是对前期解决债务问题政策的延续,相关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缓解了整体债务风险;债券市场开放除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有利于促进境内外融资,不仅为境内人民币资产提供新的配置需求,也为企业跨境融资提供便利,同时境内外投资者也将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中诚信国际日前发布的报告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落实与人民币入篮SDR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2016年债券市场也势必将越来越开放。

  市场开放步伐加快

  熊猫债发行规模扩大

  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境外机构与个人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也与日俱增。同时,为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程度,境内机构及个人也需要更多地参与国外资本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开放债券市场来加强境内外资本的双向流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债券市场的开放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债券市场的开放是从内外两个方向推进的,一方面允许更多的境外机构走进来,另一方面也引导和鼓励境内主体走出去。央行先后放开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境外参加行以及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在银行间市场的交易限制,并将RQFII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到了泰国、马来西亚。据中债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11月末,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投资者共有298个,新增116个。从交易品种来看,目前境外机构除了可以在银行间市场进行现券交易和回购交易之外,还可以开展债券借贷、债券远期以及利率互换等衍生品种的交易。

  目前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境外主体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参加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参加跨境贸易试点的其他境外金融机构;二是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三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就当前的交易情况来看,截至2015年11月底,境外机构在境内的债券持有规模为5555.19亿元,其中利率债规模占总持有规模的比重为89%,而信用债规模仅占11%。可以看出,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仍保持着谨慎的态度,更偏向于投资无风险债券。

  除了有更多的境外机构作为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以外,今年部分境外机构还作为发行主体获准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除了汇丰银行(香港)、中国银行(香港)、招商局集团(香港)等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人民币债券外,外国政府机构也开始进入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韩国政府30亿元主权人民币债券已经成功发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人民币债券目前已经进入发行准备阶段。中诚信国际认为,熊猫债的加快发行能够进一步提升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也有助于扩大国际金融合作、加强中外经贸交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离岸债市发展迅速

  人民币入篮助推债市国际化

  在允许境外机构进入境内债券市场的同时,离岸债券市场也进一步开放,境内机构及个人进入离岸债券市场的渠道进一步拓宽。2015年9月国家发改委将境内企业发行外债的额度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优质企业跨境融资的便利化。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首单绿色债券。之后,央行又陆续开放上海、天津、福建和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并研究启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境外投资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开展境外投资。

  在一系列金融开放政策的影响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程度得以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5年11月30日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人民币纳入SDR是这一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但是也要意识到,要使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真正实现境内外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短期内美联储加息、人民币汇率不稳定以及国内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使得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境内债券市场仍保持谨慎态度。”中诚信国际研究部总经理张英杰认为,境内企业及个人进入境外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操作也存在着审批程序以及交易渠道等方面的限制。为实现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国内金融改革还需更进一步,加快实现监管制度以及金融市场交易规则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要在国际化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增强国内经济与贸易实力,主动提升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张英杰认为,为了配合金融市场开放,形成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债券市场,国内债券市场还应该放宽发行条件、精简发行与上市流程,各监管部门还需加强事后监督,规范各参与主体的市场行为,为债券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在信用风险逐步释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一方面要发展信用衍生品种,为管理信用风险提供有效工具;另一方面要健全违约退出机制,保障市场参与各方的权益。 

分享:

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