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本轮银行不良资产升势尚未见顶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5日
新浪财经讯 11月24日消息,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今日发布的《2015: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预计,本轮银行不良资产升势尚未见顶,在经济下行压力作用下,与上年相比,2015年商业银行新增信贷的风险程度会提高,新增信贷集中出现不良贷款的时点较大可能在2017年,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还会持续4-6个季度。
伴随着整体经济下行,不良资产处置情况不容乐观。《报告》指出,受访者普遍认为2015年当地不良资产处置速度较慢、难度较大。市场不活跃及资产价格下行是造成处置不顺畅的主要原因。多数受访者认为,GDP增速下行将导致银行信贷质量下降以及银行信贷资产形成不良的时间提前。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不良率持续“双升”。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1836亿元,不良率高达1.59%,预期未来商业银行不良面临较大压力。据预测,2015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将达到12637.82亿元,不良贷款率将达到1.67%,2016年四个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的预测值分别是13515.34亿元、14393.98亿元、15273.78亿元和16154.80亿元,不良贷款率将分别为1.66%、1.74%、1.81%、1.88%和1.94%。
分机构来看,近期我国各类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均呈上升态势,其中,尤以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2015年第三季度,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35%。而从商业银行主要风险来看,2015年商业银行主要风险点是信用风险。2015年商业银行信贷出现坏账风险最严重的行业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以及采矿业,商业银行除传统贷款业务外,风险最高的业务是P2P网贷业务。
调查显示,不良资产市场在大部分地区仍由银行掌握主动权,资产质量相对较差,房地产业、制造业是新增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未来一年,银行不良资产双升压力不减,出售意愿将继续提高。
分地区来看,各地不良资产余额普遍呈现上升趋势,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上海等东南沿海发达省市不良贷款余额仍较大,不良贷款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开始向内地蔓延趋势,内陆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长较快。
分行业来看,制造业的整体信用风险不断加大,将成为2015 年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不良贷款余额行业排名变化不大,但余额增幅普遍较大,各行业不良压力都在加大。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个人贷款、农、林、牧、渔业等行业不良贷款余额总额较大,采矿业、金融业、建筑业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幅度居于前列,预计未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个人贷款、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行业仍属不良资产的高发行业。
而受经济结构调整影响,调查显示,2015年商业银行信贷增长最快的行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
调查显示,取消存贷比对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作用甚微,国有商业银行“混改”对提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影响不甚明显。
《报告》还指出,今年的“股灾”或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违约压力。在2015 年上半年股市大幅上涨期间,商业银行发生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贷款,在股市暴跌后,面临押品不足的风险。“部分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市,如果这些资金在股市高点位时入市,那么股市暴跌后,直接会出现亏损,从而可能导致违约。”
而“过剩产能行业亏损依然严重、大多数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美元持续升值、出口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外贸形势不利”等因素也是造成商业银行面临信用违约的原因。
据悉,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主要供给方和一级市场需求方,即62家商业银行和4家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则包括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新浪财经 吴海燕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