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争当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排头兵
解读《赣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林业建设行动计划(2015—2020)》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7日

    绿荫环抱的赣州城一隅。


 
    □康敏卿 记者彭雪英/整理   记者李传材/图
 
    绿色生态是人们的向往,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为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和修复,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提升绿色生态发展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筑生态屏障,我市努力争当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排头兵,近日制定了《赣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林业建设行动计划(2015—2020)》。现解读如下,以飨读者。
 
    发展目标
 
    到2017年,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3年完成造林200万亩,森林抚育改造30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活立木蓄积达到1.5亿立方米,森林质量明显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全市湿地保有量保持在7.23万公顷的水平,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到2020年,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通过划定生态安全红线,对重点公益林、重要湿地等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实施重点保护,为生态安全保留适度的自然本底。通过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优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构筑坚实的我国南方重要地区生态屏障;通过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科技,增强木材、森林食品、林化产品等有形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消噪滞尘、调节气候、生态疗养等无形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积极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丰富生态文化载体,不断完善林业生态文明制度,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大工程
 
    1.生态安全工程
 
    积极推进生态屏障网络建设。重点围绕“五条主线”,即坚守生态公益林保护红线,提升生态建设水平;全面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质量;加大赣江源、章江源和贡江源三江源头和17条水系水源涵养林建设力度,提升涵养水源能力;推进乡村生态风景林建设,提升整体防护能力;强化林业平台建设,提升生态效率,扎实推进生态屏障网络建设。争取在安远、定南、龙南、全南设立国家公园。到2020年,全市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达到53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达到33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达到18个。
 
    着力建设生态廊道绿化工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统一科学规划设计,实行部门分工负责,抓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县乡道、城市出口及旅游沿线、河渠沿岸景观林工程建设和养护。实施生态景观保护改造工程,形成贯通城乡的绿色通道网络,提升廊道绿化水平。到2020年,完成通道绿化里程1580公里,河渠绿化8100公里,城乡绿化面积6770公顷。
 
    划定林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总量控制和林地用途管制制度,严禁毁林开垦和乱占滥用林地。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未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林地转非林地审批手续。探索建立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到2020年林地总量保持在302万公顷以上。
 
    严格林地湿地用途管控。对生态安全红线区域范围内的林地、湿地,实行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具体分为一类红线区和二类红线区,一类红线区内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类红线区内严禁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影响其主导生态功能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对划定为红线范围内的林地、湿地实行用途管制,未经审批不得更改。
 
    2.林业重点工程
 
    努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推动赣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各县(市、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深入开展生态家园创建活动,重点抓好乡村风景林、绿化小区、自然保护小区,以及村庄四旁绿化建设,引导农民搞好庭院绿化,提升乡村绿化水平,把全市城乡建设成为绿意盎然、整洁干净的生态家园。在2016年前,赣州市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加快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保护水源水质为重点,抓好长(珠)防林、退耕还林、退果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采取造林更新、中幼林抚育、公益林封育管护等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矿山修复林。对村庄周围的生态风景林纳入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建立过度开发果业基地退出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和“谁破坏、谁恢复”原则,严格实行矿区森林植被恢复的生态修复责任制。到2020年,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面积200万公顷。
 
    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对低质低效林采取封山、补植、更新、抚育、调整、复壮等措施进行改造;加强低效纯林尤其是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1公里范围内可视山的低质低效林改造,采取抽针补阔、间针保阔,补植珍贵乡土树种,促进林相改善,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全面推进优质造林苗木繁育、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等财政补贴试点工作;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等市、县两级财政林业投入补贴制度。到2020年,工程建设区树种结构趋于合理,阔叶树比重达到30%,针阔混交林比重达到50%。
 
    有序推进碳汇林业。制定全市林业碳汇发展规划,探索建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赣州专项,建立稳定的碳汇造林资金投入机制,推进碳汇林建设。大力宣传碳汇林业,鼓励全社会捐资碳汇造林。到2020年,营造碳汇林基地2万公顷,建立和完善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及监测体系。
 
    3.林业产业工程
 
    发展优势林业产业。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围绕“一片竹”、“一棵树”、“一枝花”、“一条藤”、“一根草”等,制定全市林业产业振兴规划,繁荣山区林区经济,快速增加林农收入,加快兴林富民步伐。大力发展木材战略储备、高产油茶、花卉苗木、丰产竹林等特色林业生态产业。到2020年,全市建成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22万公顷,毛竹丰产林基地15万公顷,特色花卉苗木基地3万公顷,高产油茶产业基地24万公顷,高效林果、林药新产业基地5万公顷。赣南油茶成为赣州精准扶贫的农业重要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着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林下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等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以林禽、林药、林菌、林蜂等模式为主的林下种植和养殖,实现“以短养长、立体经营”,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和致富增收空间。积极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型经营组织。到2020年,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达38万公顷。
 
    壮大林产品加工产业。坚持扶优扶强,重点发展和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消耗资源的林产品、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建立低端资源型产业退出机制,用市场机制引导初级加工企业关、停、并、转,鼓励木材循环利用,支持利用木竹采伐、加工剩余物生产木塑林产品、活性炭等高附加值产业。优化木材加工产业布局,合理引导林业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并给予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实施家具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南康家具产业,依托“中国(赣州)家具产业博览会”,建设综合性的森林产品展销平台。
 
    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推进森林旅游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森林风景资源,积极开发森林的文化、游憩等功能,积极发展生态疗养等林业服务业。加大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实施森林生态旅游项目,推动森林生态旅游业提档升级,创建森林景区、生态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精品。
 
    大力实施林业品牌战略。鼓励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争创知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重点扶持国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林产品。加快建设林产品生产加工及出口基地,支持林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
 
    4.林业生态文化工程
 
    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按照“让林业走进你的生活,让林业使你的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以赣州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平台,建立青少年生态教育馆、森林文化墙、树木文化与生活体验基地、森林画院等,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载体,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森林培育教育示范基地,挖掘、传播森林生态文化知识,普及森林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社会氛围。同时,结合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努力打造森林文化品牌,提升我市森林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到2017年,建成一批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县(市、区)有一个林业生态文明示范基地。
 
    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挖掘弘扬古树名木古老和原始的特色文化,加强古树名木拯救保护,到2020年,一级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为100%。
 
    加大生态文化宣传力度。编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系列丛书,以“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林业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图文并茂地向公众展示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及全市在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倡导生态文化理念,使群众的森林审美、生态建设和绿色守护的意识逐渐提高。
 
    5.深化林业综合改革工程
 
    全面实施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开展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试点,鼓励农民兴办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股份合作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完善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赣州分中心功能,继续推进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积极搭建市、县林业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健全林业要素市场,加强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探索林业担保办法,建立林地收储中心,健全林业金融支撑制度,完善林权评估体系,推进森林资源生态化、资本化进程。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进一步理顺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参照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探索分离管理权和经营权,创新商品经营型林场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引进社会投资主体开展融资、开发等经营活动;鼓励生态公益型林场在履行公益林监管职能基础上引进社会资本,开展林下种养业、森林风景资源游览、经济林产品开发等多种经营,使国有林场成为生态建设的引领者,林业产业建设的主力军,现代林业企业的先行者,林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承担者。到2020年,国有林场森林蓄积量达3985万立方米以上,林场资产增加15亿元以上,经营收入10亿元以上。
 
    建立健全林业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市级、区县、乡镇”三级林权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林权的信息化、网络化、动态化管理。健全林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制定林地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价值价格评估体系,合理评价林业资源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提高林业资源有偿使用标准。健全生态资源考核和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实行生态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林业资源破坏、林业生态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对盲目决策、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