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共青团赣州市委组织的“小青萌”志愿者在赣州参与第十四届省运会的志愿服务活动。(资料图片)
□庄全 记者谢若闲 文/图
燃烧的激情,鼓舞着奋进的脚步;昂扬的青春,汇聚着振兴的力量。2014年以来,我市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大局,全面履行团的四项基本职能,大力实施“青春建功”行动,奏响了一曲曲激扬的青春乐章。
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号角声中,我市共青团组织开拓创新,承担新使命,共筑中国梦,一幅幅凝聚着全市青年青春、激情和奋斗的生动画卷呈现在赣南大地。
发展中的赣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气息……
强化思想引领
为改革振兴凝聚磅礴力量
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是每位赣南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红色血脉”。特别是《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团市委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心共筑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参与振兴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起改革振兴的磅礴力量。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赣州市每年组织开展“赣南苏区百万群众缅怀革命先烈清明祭奠活动”,团市委积极引导全市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网上和现场祭奠活动,以苏区精神浸润思想,用革命传统涤荡心灵。
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团市委把红色景点打造成全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基地,坚持把组织学生到革命旧居旧址参观作为“必修课”,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举办全市中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促进苏区振兴发展”电视竞赛,开展全国大学生记者赣南苏区行、“青春三下乡,助力振兴发展”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看家乡新变化,争当苏区好少年”主题队日等系列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实时发布活动情况,共编发原创微博1.37万余条,转发评论、关注阅读累计超过304.6万人次。
在加强网络新媒体宣传引导方面,团市委制作拍摄了“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振兴发展——全国学生记者苏区行活动纪实”等6部微电影,实施了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招募组建了2万余人的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在组织我市优秀大中专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参加“践行群众路线 助力苏区振兴”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发起了“我看赣南苏区新变化”微博互动活动,刊发原创微博9300余条,分享图片1.26万余张,被新浪网和腾讯网推荐为热门话题,浏览点评达117.2万人次,有效宣传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可喜成果。
广大团员青年在耳濡目染中,进一步坚定了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增强了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宏伟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服务中心大局
在振兴发展中展现青春作为
推进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庄严承诺的重中之重,其中也离不开广大团员青年的奉献和努力。
从帮扶择职就业,到引导创业创新,从关爱助学助残到鼓励青年建功,在各条战线,无不彰显出团市委为着力打造革命老区扶贫攻坚“赣州样本”的全心投入。
——助力经济社会建设。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60个,为大学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1100个。积极服务和参与全市“三送”工作,争取了“神华爱心书屋”项目,共捐助我市98.7万册图书,价值2500万元。为“三送”联系点累计筹集款物598万元,兴建希望小学1所、新修通组公路3.7公里、修缮及兴建水利设施17处。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培育青少年生态环保力量,广泛开展“光盘行动”、绿色出行、节能节水、植树造林等实践活动。植树节期间,全市各级团组织累计植树21万多株,创建“青年林”、“红领巾林”560余亩,以每村5万元的标准,创建60个共青团生态文明示范村。
——助力文明新风建设。积极组织参与了“学雷锋”、“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推动助残、大型赛会、医疗急救、文明交通等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做好第十四届省运会、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等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工作,被省运会组委会评为突出贡献集体;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服务市中心城区“三治”行动,帮助社区解决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微民生实事,深得群众好评。
——助力扶贫救困。大力开展“希望工程”工作,累计筹集款物5570万元,兴建希望小学29所、希望厨房20个、快乐音乐教室10个,资助贫困大学生762人、中小学生1711人,结对帮扶困难伤残青少年500余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团市委从金融扶贫、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入手,帮助全市4.9万名青年获得3.4亿元的创业贷款,带动1.2万余人就业,并大力扶持青年致富带头人,创建致富示范基地182个,带动就业创业4300余人。
信丰县青年刘军,主营蚯蚓、生物有机肥,成为第二届“赢在江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冠军。如今,他不但成为了青年创业致富的榜样,而且发起成立了信丰县归根生态大学生创业(农业)孵化园,为青年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免费的创业指导。
宁都县青年刘鹏飞,从九江学院商学院毕业后仅半年时间,就创办了孔明灯产销量世界最大的飞天灯具厂,被誉为“孔明灯大王”。短短几年间,先后创建多个企业或机构,产业链涉及工业制造、电子商务、创业投资、园区开发等多个行业,旗下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他选择回乡创业,创立电商产业园,带动越来越多的家乡青年通过电商创业实现致富梦想。
通过发挥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示范带动作用,团市委积极为贫困家庭青年提供就业岗位、创业指导、产业发展指导等服务,努力实施助学扶贫、产业扶贫、助残扶贫,把产业扶贫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脱贫致富。
关爱成长成才
在维护青少年权益中体现责任担当
竭诚服务青少年是共青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市各级团组织坚持以人为本,准确服务青少年现实需求,帮助青少年实现健康成长。
近年来,团市委组织全市青年企业家结对农民工子女集中学校364所,开展关爱活动300余场次;组织爱心企业家为1000多名农村中小学生送去了价值20万元的文体用品和慰问金。连续两年,团市委都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共青团伴您回家”服务骑摩托车返乡农民工活动,服务万余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对比做了现场连线报道。
2014年,团市委被评为“江西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在全省电视电话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积极推动和参与工读学校建设;开展假期青少年自护教育实践活动,参与青少年12.8万人次;设计编印10万册防溺水教育手册,制作《防溺水公益动漫宣传片》在市、县两级电视台及户外媒体、网络媒体播放;开展了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系列活动,为上万名青少年提供法律维权、心理咨询等方面服务;在章贡区滨江路社区等地创建了4个“我帮你青春工作室”关爱平台,推进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举办中高考“阳光行动”80余场次,为6300余名中学生提供了考前心理辅导。
加强队伍建设
在推进扶贫攻坚中锻造生力军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推进“学习梁家河、当好村支书、打好攻坚战”系列活动,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我市共青团组织以学习梁家河为动力,加快锻造扶贫攻坚生力军,让更多优秀青年扎根基层、了解基层,进一步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服务群众、增长本领、贡献才干,为加快扶贫攻坚、推进振兴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多轮驱动、固本强基,团建工作创新阵地更牢固。我市各县(市、区)团委书记均配备到位,县级团的机关干部配备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推进了县(市、区)团委书记列席县(市、区)党委常委会;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乡镇(街道)团组织工作经费配套工作,从2014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配套2000元,县级财政每年配套8000元,使我市乡镇团组织工作经费达到2万元标准;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同步推进村级团组织换届工作。
推进新兴领域团建工作。累计新增“两新”团组织222家,驻外团工委7家,青年自组织团支部21家、网络团委12个,省级团建创新示范点30个,建立农村专业合作团工委18个、团支部216个,推进全市中专中职学校团组织全覆盖。
通过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团建工作中的作用,团市委集中力量开展网络建团,团青工作格局逐步完善,新媒体教育引领青年工作得到新拓展。我市着力打造了20个社区青年综合服务平台“青年空间”,创新的社区团建“145”工作机制和网络团建“1341”工作模式在全省推广;加强青联、学联、少先队组织建设,推进青年社会组织建设和引导服务工作。
锤炼党性,淬炼作风。团市委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收集各方意见建议434条,梳理归纳了班子“四风”等方面突出问题26条,完成了8项专项整治、13个具体问题整改、5项制度建设。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全部问题得到有效整改。组织市、县两级团干部深入全市481个基层团组织开展了“走进青年、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大调研大宣传活动,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团干部个人作风实现大转变,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立时代潮头,开风气之先。在振兴发展的主旋律中,让青春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