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稀金是寻乌县黄垇村村民,烈士遗属,他种植有1000多株果树,却因多年来管理不善而致贫。2014年,寻乌县通过扶贫资金,帮助他完善果园灌溉和打药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年他家就增收5万多元。无独有偶。家住兴国县潋江镇的肖春华,患尿毒症20余年,长期依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因高昂的治疗费而债台高筑,肖春华原打算放弃治疗。2011年,尿毒症免费血透工作正式全面启动,肖春华成了此项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没有免费血透政策,我根本就看不起病。是政府的阳光雨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肖春华如是说。
赣南革命老区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至“十一五”末仍有贫困人口215.46万。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实施精准扶贫,在全社会构建大扶贫机制,实现政府“兜底线”。不断创新的扶贫新机制,让扶贫户感受到政府的温暖。特别是,我市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镇“三无”特困群众供养、孤儿保障、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等方面全面提标提补,通过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卫生民生工程普惠群众,有效减少因病返贫现象。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组数据:
2014年,我市农村低保扩面,新增农村低保对象4.2万余人。
2014年,我市公办养老机构项目获省级福彩公益金支持35个共2875万元。
2014年,我市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累计城乡医疗救助25.6万余人次,救助资金2.46亿余元。
2011年至2014年,我市参合农民住院补偿累计289.16万人次,补偿金额65.59亿元。
截至2014年,全市累计有8万余名群众享受重大疾病免费救治政策红利,为患者节约资金近6亿元。
温暖民心的一组数字背后,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铿锵足音和政府播撒给贫困户的阳光雨露。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张秀英是石城县丰山乡大琴村分散五保户,家里仅靠1亩农田的收入维持生活,看着别人搬离了危旧土坯房,他也想住新房。“我是分散五保户,通过申请和审批,政府同意了我的请求,我也能马上免费入住了。”更让张秀英高兴的是,五保金每年都有增加。据了解,为构建标准科学、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的最低生活保障格局,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让应保者尽保。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0.5万人,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全市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3万人,其中集中供养4.1万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同比分别增长12.24%和18.2%。“有了政府的兜底,我们生活得更安心。”宁都县低保户邓安华说。
今年82岁的谢宗辉是瑞金市谢香连烈士的亲生儿子,家住叶坪乡松坪村新屋小组,现与老伴一起共同生活,由于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家里经济非常困难。2011年7月,谢宗辉开始享受了每月130元的部分烈士子女生活补助待遇,2013年7月,他的土坯房又进行了改造。谢宗辉常常对周围的村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日子,感谢党和政府帮助解决了生活和住房困难问题。我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我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0.8万名,现仍有烈士遗属6万余人,他们普遍存在着年老体弱、没有生活来源等问题。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做好给部分烈士子女发放定期生活补助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1年7月1日起,给部分烈士子女发放每人每月130元的定期生活补助。认定烈士子女定期生活补助工作面广、量大、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加上还存在《烈士证明书》损毁遗失、子女收养、过继、遗腹子、随母改嫁改姓改名、烈士属异地人但子女落户本地等各种疑难问题,如何维护烈士子女合法权益,保证他们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我市不畏艰难、认真扎实地在基层开展摸底登记、申报工作,共认定3.7万名烈士遗属并享受了定期生活补助。赣县江口镇烈士过继子刘征洋表示,是国家的好政策帮他渡过了难关。
编织急难救助安全网
“救急难”是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提出的新要求,旨在有效防止遭遇急难的家庭陷入绝望无助的境地,最大程度减少和避免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的发生。去年,我市列入民政部“救急难”工作试点,市政府立即出台了《赣州市开展“救急难”工作试点实施方案》《赣州市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规程》等,构建了“发现、响应、保障、督查”工作机制,让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的居民得到有效救助,同时,确保求助有门、及时救助、应救尽救。试点开展以来,赣州立足于“兜底线”的工作思路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自身也探索出救助帮扶困难群众的一条新路径。
谭林峰是全南县城厢镇城西社区居民,去年,当得知自己罹患腺癌,遭遇了婚姻破裂和儿子身体残疾的他再也撑不住了。他一度想放弃治疗,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想到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和自己相依为命时,他矛盾重重。社区社会救助专干入户调查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向镇民政所反映。该县民政局启动快速响应机制,当即与乡镇相关人员到谭林峰家中走访慰问,鼓励他重振生活信心。经民政部门协调,其低保由每月750元调至每月860元,并给予救助金2.5万元。考虑到事后还需巨额医疗费用,当地还动员社会各界为其捐款近3万元。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生活中没有个突遭变故、陷入窘境的时候?赣州18个县(市、区)纳入全国‘救急难’工作试点,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地区之一。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赣南老区的特殊关怀,也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立足现状,积极为民谋福祉的为民情怀。”提起赣州全市列入民政部“救急难”工作试点的背景,市民政局副局长梁卫说。目前,全市在乡镇(街办)共设立“社会救助受理窗口”290个,村(居)代办工作站3831个。开展“救急难”试点后,我市累计实施救助7662人次,发放救助资金(含实物)352万余元。
基本医疗保障更加有力
“不是政府的免费救治,我哪里付得起这么多钱?老婆的病也治不好啊。”定南县鹅公镇田心村村民叶观城感慨地说。叶观城的妻子古华英在2006年突发精神病,一发病就会狂躁不安、远走失踪,多年来家里为她治病掏空了积蓄。为防止妻子生事及赚钱治病,叶观城只能忍痛将妻子锁在小屋子里,自己长年进城务工,留下儿子叶金旺在家照顾母亲。2013年,全市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免费救治工作全面实施,古华英被送至赣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她生活可以自理,仅需定期服药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障全覆盖的推进,全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得到切实解决。我市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大幅提高,从2010年的每人150元提高到2014年的390元,增长160%,其中农村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出资;参合率、住院补偿封顶线和住院政策范围内报账比也逐年提升,参合率从2010年的94.19%提升至2014年的98.63%,超过了省定95%的目标任务;住院补偿封顶线从2010年的5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8万元;住院政策范围内报账比从2010年的68.66%提高至2014年的75.94%。
刘诗秀是南康区横市镇大姑村钟屋组的村民,患尿毒症多年的她,一直要到原南康市人民医院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每年数万元的透析费和数千元的交通费让她不堪重负。“好几次,都想放弃治疗。没有想到政府又提供免费治疗了。”刘诗秀享受免费血透政策后至今,她一周2次在横市镇卫生院进行免费血透治疗,年减免医疗费用4万余元,手术后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和并发症,还能在家照看孩子,做些简单家务。“多亏了家门口有医院,不然,我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刘诗秀饱含谢意地说。目前,除市、县定点医院外,我市已有15所乡镇卫生院可开展免费血透治疗,不少像刘诗秀这样的患病农民都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免费医治。
2011年至2014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猛,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增多。同时,卫生资源主要指标明显改善。2014年,全市病床位达到3.38万张,比2011年增长46.18%;全市执业(助理)医师1.09万人,比2011年增长20.62%;全市注册护士1.31万人,比2011年增长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