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图为信丰县华夏橙乡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演员在表演采茶歌舞《刘二上路》。
|
|
□李永斌 特约记者李健 文/图
365天215场演出。这是信丰县华夏橙乡演艺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一年的演出场次。殊不知,三年前该公司的前身——信丰县采茶剧团一年的演出不足100场。
2012年5月,拥有59年历史的信丰县采茶剧团顺应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挂牌组建信丰县华夏橙乡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走上了转企改制、市场化运营的新征程。近三年时间,该公司不仅摆脱了管理机制僵化、人员老化涣散、濒临破产的困境,而且演艺事业蒸蒸日上,多次远赴东莞、深圳、昆山等地演出,年演出达200多场,实现了采茶剧团的华丽转身,开启了剧团演艺事业又一个春天。
从“举步维艰”到“兵强马壮”,轻装上阵好发展
华美的舞姿、炫彩的灯光、变幻的舞台背景、飘渺的烟雾……近日,一场由该公司承办的“落实‘两个责任’,践行‘三严三实’”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专场文艺会演在该县大桥镇竹村村精彩上演。歌舞、小戏、小品、快板等形式多样的节目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大呼过瘾,不时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一切让该公司董事长吴春红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公司能达到现在这个水平,可多亏了县委、县政府的果断改制和大力扶持。”吴春红激动地说。
作为剧团的老团长和公司发展的亲历者,吴春红告诉记者,改制前,剧团设备陈旧落后、节目单一,31个员工平均年龄41岁,且有近一半是无法上台演出的;最严重的是,由于剧团属于拨款事业体制,招人采购都要靠上级预算拨款,“老的出不去、新的进不来”,人才难留,发展无望。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剧团陷入了入不敷出、举步维艰的窘境。2012年,本着职工利益不受损,财政支持不减少的原则,该县根据《信丰县采茶剧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原剧团18个年轻的业务骨干留作公司班底,与其他人员一并纳入该县文化艺术中心管理。
“改制后公司在人员聘任和设备采购上有了自主权。这两年,我们不仅招聘了15个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还添置了一批价值近12万元的灯光音响设备,争取了一台由文化部配送的演出专用车。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6岁,演出设备焕然一新,发展形势大好。”说起改制前后的变化,吴春红如数家珍。
“真的没想到,能改出这么大的变化。改制后大家个个都是文艺骨干,工作积极性高了,新节目多了,收入上去了,大家越干越开心,公司发展也一年比一年好!”对此,剧团老员工郭冬梅感同身受。
由“不要叫我”到“争着抢着干”,精细化管理催生活力
当天下午3点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而信丰县大桥镇竹村村舞台上,一群20多岁年轻人正顶着烈日搬音响道具、搭舞台背景,为晚上的专场演出作准备,虽然个个汗流浃背,但他们有说有笑。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平时给人印象柔弱的女演员也参与其中。
“现在公司是人心向上、劲头足。不像以前吃‘大锅饭’,干与不干一个样,演得好坏一个样,有时外出演出,演员说想不上台唱就不唱了,甚至说不要叫他。改制后这种机制彻底被打破,演多演少不一样,下乡演出和在家留守不一样,大家都想多排戏、排好戏、走出去、获好评。”一旁的该公司副总经理徐今彦如是说。
据了解,改制后,公司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进行管理,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涵盖演出、考勤、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小到搭建一次演出舞台,大到创作排练一个节目,都与工资奖惩直接挂钩,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些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加速了员工演艺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现在无论干什么,大家都争着干抢着干,不少员工还自己想着法子找事干。”吴春红笑着说。她递给记者一张2014年全年的考核表,只见上面记着:夏锴排练《赖皮嫁女》奖励250元,郭冬妹排练《人民警察之歌》奖励100元……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完成的。
正是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公司员工主动工作的多了,主动提高演技的多了,夏锴就是其中一个。作为进公司不到三年的他已身兼公司戏研室主任、演出主持人、小戏小品排演副导演等数职,是该公司的台柱子。2013年10月,他参演的《八子参军》荣获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在员工成长的同时,公司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员工工资“水涨船高”。2014年,公司演出场次达215场,观演人数超11万人,员工平均年工资也由改制前的不足2万元增长到近4万元。
传承与创新并重,演艺之路越走越宽阔
“剧团名称变了,但传承采茶剧和服务群众的宗旨不能变。”这是吴春红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三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公司以传承采茶戏和服务群众为己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不惜重金聘请外地编剧导演,先后创作编排了《一包鱼干子》《油山情》《豆腐哥 豆腐嫂》等深受群众喜爱的采茶经典剧目;同时主动承担起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演出任务,每年下乡演出超百场,一年中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乡村演出。为把一场场精彩的节目送到百姓家门口,他们常常要坐上一两个小时的车,等演完后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二点了。即便这样,他们也没落下过一场演出。
“下乡演出的确很累,但看到村民看我们演出就像过年一样高兴时,我觉得很幸福,苦点累点没什么。”刚来公司两年的郭冬妹如是说。她告诉记者,今年2月28日,正月初十,他们到该县大阿镇谷山村塘背上小组演出,演到一半突然下起大雨,本想等雨小点再演。可看到许多村民撑着伞在那站着不走,他们也没停,直到把所有节目全部演完。虽然那晚他们都淋成了“落汤鸡”,但没一个人叫苦,反而觉得很满足。
能受到群众如此欢迎与公司注重创新是分不开的。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公司不仅在原有的节目中增加当代艺术元素,让传统剧目有新看点,而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主旋律,引入现代舞、音舞诗、手语、快板等表现形式,不断创作出时代感强、富有亲和力的剧目,让老戏有新看头,新戏演不停。仅这三年来,该公司就新编排了近100个新节目。尤其是表现深山护林工人爱岗敬业、一辈子守护大山的《信丰绿色守护神》;歌颂《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乡村变化的《说说唱唱颂党恩》;反映客家乡村嫁娶习俗的采茶戏《赖皮嫁女》等,这些贴近现实、寓教于乐的剧目上演后,不仅在乡村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在业界也广受好评。不少企业、商会慕名找上门邀请公司承办年会、典礼等商演活动,还先后走出“家门”,受邀赴东莞、深圳、昆山等地进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