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代表:银行间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存在人为垄断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12日
本报记者 陈岩鹏 两会报道
“由于银行间市场金融基础设施服务类机构,借助自身的平台和政策优势封闭服务产业链,造成银行间交易成本渐高、信息越来越不透明、接口愈加封闭等诸多问题,不仅增加了银行间市场金融投资的成本,也一定程度上蕴藏了较大的制度性风险。”全国人大代表、广博控股集团董事长王利平近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对此,王利平建议,加大银行间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开放程度,构建统一的国家级的托管数据信息平台。
《华夏时报》:现在,银行间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开放程度够不够?
王利平:由于银行间市场金融基础设施服务类机构近年来的纵向和横向的业务扩张和利益冲突,这些机构会主动封闭服务产业链,把业务延伸到自身并不擅长的需要市场化机制提供的各类服务上来,由此造成了银行间交易成本渐高等诸多问题。
《华夏时报》: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利平:一方面,资产托管体系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清算所、外汇交易中心三个机构分割托管银行间的债券和非标资产造成机构交易和清算结算的麻烦和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托管、交易登记、清算整个产业链重复建设,重叠服务和重复收费严重;再者,基础设施平台机构涉足市场化业务,利用政策平台、接口和数据优势强化垄断,造成不对称的竞争优势,降低了市场服务水平。
《华夏时报》:这关系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运行效率。
王利平:是的。银行间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体系运行的核心,是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最重要的平台,也是关系到银行间非权益类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支持经济发展的关键枢纽。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国内人民币资产类财富的大幅增长,银行等金融机构正逐步走向以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为主要方向的大资管和金融控股集团的泛资管。这催生了大量的民间金融中介机构,如货币经纪公司、金融信息服务公司、金融后台服务外包服务以及各类金融软件服务商。而这些民间的金融服务类机构能否更好发挥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与金融基础设施服务类机构的建设密切相关。
《华夏时报》:在加大银行间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开放程度上,你有什么建议?
王利平:业务管辖权可以分开,但是托管的数据平台以及对外的接口应该是国家层面统一建构。鉴于目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金融信息安全,构建统一的国家级金融资产托管数据信息平台正当其时。这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各业务数据平台分割独立、接口不能开放和统一、数据标准混乱的局面,也有利于社会各类市场化金融服务机构的顺利接入,以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的新技术,提高我们金融信息服务业水平,从而防止外资机构过度进入,保证国家金融信息安全。
《华夏时报》: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信息的统一和开发?
王利平:应该立法界定金融市场公共平台数据信息的产权和相关机构的发布义务。金融市场公共基础设施平台的数据信息由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金融交易活动所产生,金融公共平台记录了这些数据,从而默认拥有这些数据的产权和处置权,这不符合法理常识。需要相关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在保护相关交易方合理隐私权的前提下确立金融公共平台行情数据信息的共有性以及相关平台对外数据发布的义务,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和全社会投资者的知情权。
《华夏时报》:对于基础设施平台机构涉足市场化业务时,人为强化的垄断,如何打破?
王利平:应该从政策和立法两方面确立金融基础设施平台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业务的界限,开放公共资源给市场化服务类公司。政策性的业务进行相关政策和立法保护,服务于社会金融基础服务,取消和降低不合理收费,降低交易成本;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严格剥离,不能允许政策性机构直接参与商业性业务,造成变相垄断;商业性业务严格市场化运作。
而政策性机构对所有市场化的公司和机构要一视同仁,不允许商业歧视,要公平地开放公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