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金,党旗飘扬。今日的赣南大地,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同心协力促发展、风清气正干事业的氛围愈加浓厚。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社区,一片和谐。2014年,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抓好基层党建、干部、人才方面“瓶颈”问题的改革工作,以“三送”工作为主抓手,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干部考核,抓班子、强队伍;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干群“牵了手” 党群“连了心”
“过去有些干部架子大,我们都害怕;如今干部作风变化大,群众解疙瘩。有话可说、有求必应,样样都好啦!”这是瑞金市象湖镇社区居民自编的顺口溜,生动折射出我市干部作风通过“三送”工作在群众眼中的变化。
服务群众,重在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让为民、务实、清廉成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三送”工作为抓手,我市继承和创新苏区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传统,通过强化“三送”工作联系网络,健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创新服务群众载体,搭建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平台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走出了一条干部联系群众的新路子。
全市9.3万名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与228万户群众直接联系、结对帮扶,通过采取市县机关干部挂点、下派干部驻村、乡镇干部包片、新列后备干部和新进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层挂职锻炼,实现了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双向全覆盖”。他们从群众切身利益入手,解民忧、帮发展、促和谐,实现了为民服务常态化,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实际行动续写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时代新篇,夯实了党的基层执政基础。
“知屋漏者在宇下”。干部喊破嗓子,远不如甩开膀子。脚沾泥土,才能心系基层;心怀真情,才能体贴百姓。市教育局干部谭建国在会昌县下营村驻点“三送”,从当初的语言沟通不畅、工作屡次碰壁,再到如今学会当地方言、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谭建国切实体会到了“三送”工作带给自己的深刻变化,他说:“通过参加‘三送’工作,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身上多了‘泥土气’,少了‘官僚气’,群众观念明显增强,与群众的感情明显加深。”
人事改革激发队伍活力 固本强基弘扬清风正气
选什么干部就有什么样的作风,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政风。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眼于打造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从党员干部最关心的考核工作入手,制定《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类考核评价实施意见》,通过创新干部年度考核评价机制,对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分类考核、实行差异化评价、开展德的反向测评、推行实绩公示等方法措施,有效提高了干部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凭实绩用干部,以发展论英雄。2014年,我市从县以下事业单位人员中公开选拔150名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有力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树立了良好的选人用人导向。同时,我市从严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制定实施了《赣州市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谈心谈话暂行办法》,与1600名市管干部逐一谈心谈话,帮助其解决困难和问题270件。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诞生地,我市通过领导挂点帮扶、分类整顿、落实“一村一策”等措施,认认真真抓,实实在在做,持续推进整顿转化工作,弘扬清风正气。我市共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下拨帮扶资金1.3亿元,化解矛盾纠纷585件,37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部实现整顿转化。
清风习习来,百姓笑颜开。过去一年来,我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标本兼治、惩防并举,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促进“两个责任”有效落实;集中治理收送“红包”“两公一奢”等突出问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在县以下开展专项巡查工作,党员干部崇尚廉洁蔚然成风。组织开展“龚全珍式的好干部”“最美支部书记”“最美共产党员”等系列评选活动,在各行各业选树典型,涌现出谢爱民、朱秀英等一批模范典型人物,让党员干部学有榜样、做有标尺、赶有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冲洗掉身上庸懒散的沉疴,把更多心思集中于本职,更多担当倾注于岗位,真抓实干提高行政效率。
服务振兴紧扣发展 外引人才智力支撑
审计署干部刘贝在会昌县挂职。短短半年时间,他将挂职工作从县委下移到村户,从最初一名乡镇名称记不住、干部名字叫不出的“国家干部”,成长为一名听得懂客家话、办得了老表事的“基层干部”。
振兴发展,不仅需要资金、项目,更需要人才智力支撑。为此,对口支援单位通过干部双向挂职、组织人才培训、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2014年,我市进一步推进与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双向”挂职,42个部委选派85名干部到我市挂职,我市选派40名干部上挂部委锻炼。曾选派到国家烟草专卖局挂职锻炼、现任兴国县委书记的赖晓军说,通过到国家部委挂职,“零距离”感受了国家部委规范的运作模式、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
“用其所长,用其所愿,量才使用,人尽其才”,这是推动人才汇聚的最大体制动力。作为全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我市积极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上升为省级战略,制定出台了《赣州市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重点在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强化人才评价激励和使用措施、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等方面大胆先行先试。
在市行政服务中心,我市专门设有引进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受理引进人才服务事项,代办有关手续,构建人才服务“绿色通道”。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只需将相关材料送到此服务窗口,就可享受工作调动、人事代理、户口迁转、社保接转、出入境签证、子女入学等15项代办服务。如此周到便捷的服务,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洼地”形成,“渠道”畅通,“活水”自将汩汩而来。我市制定《关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千人计划人才工程的实施意见》,围绕加快引进培养赣南工业主导产业,对脐橙、文化、旅游产业,教育、卫生领域,以及“六支人才”队伍方面的急需紧缺人才,分10个子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每年将引进和资助培养1000名以上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实现产业与高端人才的无缝对接。同时,我市从驻市(市属)高校选派博士、硕士教职人员、大学本科生共1174名,开展校地合作“十百千人才苏区行”活动,组织他们利用寒暑假、实习期、业余时间,到我市各地开展技术服务或实践锻炼,有效破解基层人才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