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4日

2月3日上午,市政协委员卢玉胜在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联组会议上发言时,建议银行加大对赣州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帮助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综合对比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海西经济区的相关政策,作为一名在赣州发展的福建籍企业家,卢玉胜切身感受到《若干意见》的各项政策更加优惠,更加到位。他希望赣州能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用足《若干意见》的各项政策,促进赣南振兴发展。 记者刘凯 摄
□记者涂家福 张文颖 整理
2月3日上午,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联组会议召开,参加第一组联组会议的市政协委员紧紧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建言献策,委员们认为,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有效工作。而在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市政协委员林炳煌:一个地方良好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秉公阳光的执法环境、诚信便民的服务环境、公正严明的司法环境、文明和谐的舆论环境和安全良性的金融环境。目前,我市经济市场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企业发展仍然存在创办难、成长难、创新难、盈利难、融资难、办事难等问题。
对此,建议政府要主动服务,想方设法多给企业帮助扶持,共同激发投资的连带效应。在生产经营中,如企业有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以帮助纠正为主,对不可免除性罚款,首次按规定标准下限执行。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现有审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进行梳理、分析,清除没有政策依据的项目,合并内容相似的项目,通过目录化管理,规范服务项目设置,打破部分中介机构垄断经营。
市政协委员林阿龙:近年来,我市比较重视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招商引资方面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问题,如基层政府在优化发展环境上观念淡薄、意识不强,尤其是缺乏法治观念,这些都要切实给予重视和解决。地方发展环境越好,企业越愿意来投资兴业。建议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整治发展环境,对基层政府不依法行政、办事不公等现象,加强监管,一旦发现,要加大惩罚力度,要着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优化环境发展的良好氛围,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市政协委员邓卫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行政执法趋向规范,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但目前我市经济发展环境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行政审批部门办事效率不够理想、有些部门执法与服务不够协调、服务工作不够主动等。优化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希望有关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按照中共中央会议精神要求,政府既要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更要承担起帮扶企业、服务人民的责任。政府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尊重企业、理解企业、关心企业、支持企业、保护企业的服务意识,把企业和投资者当成朋友、当成客人,急其所难,帮其所需,积极热情为企业服务。另外,建议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一门受理、一条龙服务、现场审批、限时办结。要坚持完善首问负责、网上受理和一次性告知等制度,一切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出发,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一流行政服务环境。
推进产业集群建设
市政协委员苏青生: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生产要素的组合体,也只有产业才能实现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工业园区注重推动企业集聚建设而非产业集群建设,在产业集群建设上存在三个共性问题:一是园区产业定位同质化,二是园区产业结构同质化,三是园区企业同质化。
加快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建设,建议做好“五个统筹”:一是统筹考虑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二是统筹考虑项目设计和项目招商,三是统筹考虑目标企业和配套企业,四是统筹考虑创新驱动和传统拉动,五是统筹考虑市场机会和经营成本。
市政协委员胡天松:从总体上说,我市工业发展步伐比较稳健,但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短板”,比如园区配套设施跟不上、企业社保负担过重、劳动力市场滞后等。建议,在工业园区尤其是相对偏远但道路铺设完整的路段多开通公交线路,通过公交的运行带动人的流动,解决进驻工业园企业招工难的交通问题;在工业园区合理按国家标准规划体育用地,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建设经营,推动赣州全民健身,为经济成长找到新的增长点;在工业园区允许一部分暂时闲置或没有充分利用的土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商业行为,鼓励投资餐饮、体育运动,带动工业园区的消费,同时加强原规划商业用地的建设和投资。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市政协委员刘国珍: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必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市有三所本科院校,三所高职高专院校,三所普通中专和技师学校,以及各类科研院所,涉及的专业包括冶金、化工、林业、农业、勘探、环保、医药各个方面,创新资源非常丰富,在周边同等级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只是由于在认识上和政策上的不到位,使这些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建议以我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与知识库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建议市政府主动加强与驻市各高校的互动,成立区域与高校的科技创新领导机构、科技创新项目推进机构,搭建区校科技创新联动的桥梁。
市政协委员边俊杰:根据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钨及有色金属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材料、食品药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整合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迫在眉睫。建议由政府出面组建赣州市科技创新引导暨科技补偿基金,主动向开展科技创新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撮合银行与企业对接,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新组建的赣州市科技创新引导暨科技补偿基金要坚持与赣州市发改委拟成立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错位发展的原则,由赣州市科技局主导发起设立赣州市科技创新引导暨科技补偿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主要通过扶持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天使投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目标是培育一批优质的种子期或早期科技创新型企业,同时也对盈利模式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型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支持。
加强金融扶持力度
市政协委员程学文:金融是现代工业经济的核心,不仅为实体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也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性互动。因此,建议政府要加强金融服务,推进工业化发展。政府要从机制上做出安排,建立企业信贷风险监测和协调机制,由政府提供搭桥资金,帮助企业获得银行新的信贷支持,控制信贷风险的传染和扩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鼓励民资组建担保机构或实行混合所有制,规范现有担保机构的管理和运作。另外,建议财政拨出专项资金,设立钨和稀土产业创新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完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机制,壮大风险投资基金投入规模,形成风险投资、产业创新基金、信贷资金、直接融资四位一体的新兴产业融资模式。
市政协委员陈昌立:近年来,我市金融业在功能、机构数量、开放程度、金融环境等方面发展较好。但金融总量小,结构不优、工业企业融资难、民间金融监管不够、风险加大等问题依旧明显。建议要牢牢把握苏区振兴发展金融政策,加强与国家部委和对口支援单位对接,发挥金融引导资源配置、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为苏区振兴发展带来巨大活力。要争取设立普惠(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的可行路径。同时,加快组建国有金融资本投资集团,统筹规划建设全市要素交易市场,重点推进知识产权、金融资产、稀有金属、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建设,力争各县(市、区)均建立政府出资的大型担保机构,争取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建立深度合作。另外,结合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引进并实现离岸金融业态零的突破,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