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8日

2014年,全市“三送”干部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让广大群众在“三送”干部无微不至的关心中得到实惠。图为赣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驻五云镇五云村“三送”干部在帮助五保户陈宏兰移栽茄子。(资料图片) 记者潘庆坤 摄
□记者杨怿华 刘珊伊
“时间都去哪儿了?”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党支部书记谢爱民常常这样感慨。他首创的村民办事“全程代办制”,占去了他大半的时间。在塘石村,前来办事的群众只要在村部便民服务站填一份承办单,并把相关原始资料交给村干部,不久就能拿到结果,为村民免去了很多麻烦。
和谢爱民一样,如今,在广袤的赣南大地,广大基层干部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与群众打交道、为百姓办实事中,闯出了一条条为民造福的新路。2014年,围绕全面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一场以增进干群血肉联系、夯实基层政权为目标,以推进党员干部“能力革命、作风革新”为主题的深刻变革,在赣南大地悄然展开,影响深远。
一年来,在落实中心工作、推进振兴发展的一线,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彰显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责任担当。
一年来,广大党员干部进村庄到田头、访企业下工地,倾听群众呼声,建立基层联系点,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切实把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体现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追求……
坚定信仰 增强政治定力
说起长征,年过百岁的兴国籍老红军王承登至今难忘80年前从于都河畔出征的那一刻。时年20岁的他是名机枪手,过河时已是晚上。600多米宽的于都河面,七八十艘小船临时搭起一座浮桥,长长的队列倒映在粼粼河面。
那一刻,内心的感受如此深刻,以至于后来面对来访者,他总是反复念叨:“没有群众,我们一天都难以生存。”
分明是一种精神在传承和延续。80年后,在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八大渡口之一的于都县罗江乡罗家渡,在当地干部的持续帮扶下,往日贫穷落后的百姓生活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的是乡村面貌,不变的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诚心,以及百姓拥护党、热爱党的情怀。”新华社记者杨荣荣亲临现场采访后感慨。
这,就是赣南儿女的信仰。当年的优良作风和为民情怀,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愈加明艳动人,散发出与时俱进的光芒。
坚定信仰,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源动力,是干部能力革命、作风革新的思想基础。基于这个认识,我市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干部作风转变。
在市委主要领导的亲自部署下,早在2012年7月2日,我市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中启动了“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将红色基因植入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灵魂,代代相传。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全市一波又一波地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市里组织专家、老干部、革命烈士后代、村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市县宣讲团,深入机关、高校、企业、社区和田间地头进行巡回宣讲,用百姓话、大白话、实在话、贴心话,让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纸上扎根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脑中、心中。
兴国县甄选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城镇化、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讲话精髓,编印成《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摘要》口袋书,极大地方便干部群众随时随地学习;在宁都县东山坝镇小源村,村民自编自演,用四六句、顺口溜、俗语等,把党的政策宣讲得既通俗又生动。
精神雨露,润物无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市上下信念更牢、作风更实、思路更清、干劲更足。
勇于实践 锻造干部魄力
成就振兴发展伟业,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思想解放、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好党员、好干部。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趋势,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干部能力,我市建立了集教、学、考、管等功能于一体、全省首家在线学习网络平台——“赣州市干部在线学习城”。“网上学习,随时随地,个人掌握主动权,学习工作两不误。”龙南县发改委干部廖海旺每周至少有4次登录平台。
截至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基层科级干部在线学习全覆盖。
“大家应酬少了,读书多了;无事闲聊的少了,研究讨论的多了;等待任务的少了,超前谋划的多了。”谈起赣州“能力革命”后的新变化,全南县南迳镇热水村党支部书记谭玉梅说。
通过“能力革命”,赣州党员干部队伍素质修养不断提高,切实提升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和战斗力。而通过“作风革新”,干部身上庸懒散的习气得到净化,类似联系群众走马观花、办事情急功近利等一系列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石城县物价局机关干部王彪在丰山乡大琴村驻点“三送”,从当初的语言沟通不畅、工作中屡次碰壁,再到如今学会当地方言、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王彪切实体会到了“三送”工作带给自己的深刻变化,他在民情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感悟:“硕士生、博士生,不会做群众工作还不如小学生。”
开门纳谏找准“靶子”,整改落实动真碰硬。2014年2月,我市启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涉及全市11000多个基层党组织、274000多名党员。各地严格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着力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中央第六巡回督导组、省委第七督导组在赣州组织的两次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率均在98%以上。
从“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到“治庸、治懒、治散”,再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干部涤荡了心灵垢土,群众观念明显增强;执行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主动自觉,在联系服务群众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出崇高的价值追求;做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树起一面面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旗帜,弘扬了苏区干部好作风,打牢了群众路线之“基”。
如今,广大群众称赣州的干部是“全能干部”,即脱下皮鞋能走田埂、脱掉西装能戴草帽、住在农家能打呼噜、放下笔杆能挥锄头、走村串户能聊家常、踏进泥土能知农事、走出村庄能销产品。
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无疑是党长期执政的骨干力量,撑起了赣南振兴发展的脊梁。
服务群众 凝聚发展合力
作风正,则干部强、事业兴、民心顺。这一点,基层的感受最具说服力。
工作餐四菜一汤,不上高档酒水,干部的自律意识提高了;公车不私用,群众的叫好声多了;下基层调研不进“总统套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了……
这“一减一增”,正是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呈现的可喜变化。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一年来,我市始终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重点,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等工作为抓手,努力推进作风建设创新,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快打电话给朱局长!”崇义县留守老人邹龙奉因心衰和肠梗阻导致生命垂危时,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朱丽华。她自挂点驻金坑乡元田村开展“三送”工作以来,常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话家常,常记村民冷暖于心间,被亲切称为“荣誉村民”。
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成为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长期扎根基层的于都县村干部彭生水随身带着“四件宝”:水鞋、雨衣、手电和笔记本。31年来,水鞋不知道穿坏了多少双,他仍旧一直在路上。在我市广泛开展的“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中,10万干部扑下身子、沉在基层,接了地气,改了作风,党和政府的关怀,通过一个个“三送”干部送到了广大群众的心坎上。
“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是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兴国县长冈乡调查期间提出的苏区干部走群众路线的好经验。如今,这片红土地上的广大党员干部正不断汲取营养,把苏区干部好作风不断发扬光大。
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从搜寻落水失踪学生、献出自己41岁生命的全南县人武部副部长宋旌,到花费20年时间带病编撰600万字珍贵找矿文稿、几百张找矿图无偿奉献给国家的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高级工程师杨衍忠;从带领贫困村变成富裕村的“爱民书记”谢爱民,到39年如一日照顾敬老院老人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谢招连……一个个先进典型,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党性标杆,捂暖了广大群众的心田。
回想当年,红军从挖红井、修小桥、帮耕种等小事做起,建立、巩固和发展了苏维埃政权,靠的正是干群鱼水深情。
如今,赣南基层干部从修路、建房、帮助脱贫致富等小事做起,让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清风再一次吹拂900多万赣南人民的心坎。
伟大的事业要靠良好的作风来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用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我们就一定能交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