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找准问题 拔去“穷根”
——我市推进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彭嘉晖 记者钟李荣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5日

    赣州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至2013年底全市仍有139.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比全国、全省的两倍还要多。

    为落实国家“真扶贫、扶真贫”要求,2014年以来,赣州创新精准化扶贫政策,依托建档立卡贫困识别、差异化帮扶等措施,改变过去一些扶贫项目“扶强难扶弱”“垒大户”等问题,找准问题,拔去“穷根”,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要提高扶贫精准度,使真正贫困的群众得到帮扶,赣州破题之举就是找准贫困对象,并针对具体致贫原因,提出‘一对一’解决方案。”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邝先元说。目前,全市139.5万贫困人口信息识别和录入工作已全部完成。通过建档立卡,摸清了扶贫对象的家底,帮扶谁的问题便可做到有的放矢。我市的扶贫工作也实现了由盲目“漫灌”到精确“滴灌”的转变。

    于都县岭背镇山田村地处深山,土地贫瘠。2007年以来,村里已有70多户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陆续迁走。村里不少贫困户坦言,大家做梦都想搬出大山,但家里存款不多,在山下买套房子都不够。如今,在扶贫政策帮扶下,村民不仅住进了镇上新建的农民新居,还在附近的工厂找到了工作。

    “这部分群众的‘穷根’实际上就在生产生活环境上。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脱贫之路格外艰难。”邝先元说。

    在落实扶贫搬迁政策中,我市不仅整合政策、打捆资金,改变群众居住环境,为他们拔去“穷根”。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留得住,我市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帮助贫困群众找准脱贫的出路,实现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扶贫方法不对路,效果就会打折扣。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整村推进为重点,我市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分类实施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扶贫、金融扶贫等十几项扶贫措施。

    以教育扶贫为例,我市通过实施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雨露计划”,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4.5万人以上,帮助2.3万以上的青壮年贫困农民成功转移就业。从2015年起全市每年将培训并转移贫困户劳动力2万人以上,到2020年,确保有培训愿望的贫困户子女和劳动力都能得到政策扶持。

    将产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配股到户”,帮助贫困户参股加入合作社,成为股东,分享产业发展收益,这也是赣州探索精准扶贫,避免扶贫资金“垒大户”的重要一招。

    南康区三江乡谷山村,依托产业扶贫资金和驻村“三送”工作队的帮扶建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对建卡贫困户,扶贫开发资金以2000元每股的标准“配股到户”,贫困户成了股东,分享收益。今年谷山村蔬菜产量达到7.5万公斤,总收入近200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户能按股分红4000多元。

    按照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精准到人的模式,我市还充分运用“三送”工作平台,组织1407个市、县直单位参与驻村帮扶工作,全市有4.28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3.86万户,实现省、市扶持贫困村、单位驻村帮扶和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全覆盖、常态化,解决“谁去扶”的问题。扶贫对象脱贫增收效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倒逼干部出实招、办实事,热心为贫困群众服务。

    邝先元说,政府帮扶的作用就在于“推一把、送一程”,精准扶贫的实施,让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2014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5元,同比增长12.32%。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