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吴迪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5日
一批批“三送”干部走村入户暖民心,一项项民生项目加快推进助振兴,一个个偏远村落的发展迎头赶上,医疗卫生、教育等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
今年2月以来,我市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融合“三送”工作的作风建设成果和实践经验,我市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着力点,弘扬苏区精神,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回应群众关切。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赣南大地处处激发蓬勃向上的正能量,奏响了一曲曲为民务实清廉的最强音,群众观点得到进一步强化。维护群众利益、发扬苏区传统,成为全市广大干部发自内心的行为,群众路线的春晖在赣南大地永驻。
这是一场荡涤作风之垢、行为之弊的精神洗礼。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坚持正人先正己,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以上率下、以下促上,做到了层层示范、上下联动。市委常委会把率先垂范贯穿活动始终,先后组织12次(其他各级领导班子组织10次以上)专题学习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率先打牢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带头征求意见,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89次,收集梳理意见建议1514条;带头深入查摆“四风”突出问题,深刻开展剖析检查,修改完善班子对照检查材料达16次;带头落实整改措施,列出6个方面31项具体整改任务、17个方面36项专项整治工作和22项制度建设项目。每位市委常委确定2个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确立7721个联系点单位。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市敞开大门,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市委常委会带头践行“三严三实”,带动市直单位、县(市、区)开展“下访听诉”“网络问政”等活动,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
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分别认真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真诚而不敷衍、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了既自揭“伤疤”、又帮人“治病”,以及红脸出汗、排毒去淤、团结鼓劲的效果。
兴国县一位县委常委说:“以前许多藏着掖着的问题,这次都拿上桌面谈开了,很多批评让人头皮发麻。脸上虽然不好看,但心结解了,心气顺了。”群众代表普遍反映,领导干部们这么动真碰硬地自我揭丑、相互揭短,真心实意地整改提高,增强了他们对党的信心、对改革的信心。
这是一次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锤炼。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突出问题导向,着力整改“四风”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等,在向问题叫板中赢得群众叫好。
截至10月上旬,上级转办我市的79项整改事项已办结56项,办结率70.89%;全市各活动单位共开展专项整治6433项、制度建设8448项、具体问题整改70104项,办结率分别达83.86%、91.63%、90.92%,其中要求10月底前完成的事项已基本完成。对需要中长期办结的事项,也已列出具体的整改计划。
赣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地,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主要发源地。我市把苏区历史、苏区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等红色资源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鲜活教材,拓展活动内涵,丰富活动载体,凸显“苏区特色”。兴国、瑞金、寻乌等地编印的20多本苏区特色学习资料,宣传文化部门创作的《永远的歌谣》等22部专题文艺作品,列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资料,使广大党员干部从苏区历史中寻“根”守“魂”。
与此同时,我市下派的4646支“三送”工作队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企业,蹲驻基层,通过这支“双向全覆盖”干群联系网,有效解决了基层活动难开展、质量难保障等实际问题。运用“三送”工作服务平台,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本单位的“三送”联系村(社区),采取发放口袋书、漫画、宣传单、专题年画等形式,面对面宣讲教育实践活动,逐家逐户发动群众参与。充分运用24小时受理群众诉求、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解决问题、销号整改等制度,统一建立问题整改台账,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这是一次破解发展瓶颈,增加振兴动力的再动员、再出发。
我市坚持活动开展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进一步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优良作风加快推进改革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年来,我市集中力量改善交通条件,加快黄金机场改扩建、赣龙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昌赣客专已经开工;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9公里,建设改造国省道623公里、农村公路4100公里,将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车。着力打造新型内陆口岸,赣州综合保税区将于明年封关运行,赣州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已试运行。
央企入赣、赣台会、光彩事业赣州行签约的176个项目,已完成注册项目141个、实现进资项目135个、开工建设112个、投产30个;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北斗产业园等6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接连落户,实现百亿元产业项目零的突破。
项目、资金、人才、技术、体制等发展瓶颈的不断突破,有力促进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速提质提效。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3000亿元台阶,稀土钨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人均水平与全省、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