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2日
|
一年来,我们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前进方向;始终践行为民宗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办好惠民实事;始终狠抓工作落实,一项一项推进、一件一件攻坚,坚韧不拔、一抓到底。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市委常委会带头学与广泛覆盖相结合
市委常委会示范引领,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县(市、区)委书记带头讲党课。各级党组织层层跟进,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报告、座谈研讨、撰写体会等方式,集中学、带头学,研机析理、融会贯通。组织专家学者巡回宣讲、“三送”干部上门宣讲、百姓宣讲员群众身边宣讲,推动讲话精神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全市干部群众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
紧紧围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依靠什么力量等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系统深入学习,固本培元、凝魂聚气。全市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树立了实事求是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唯物辩证法思想和改革创新思想,进一步传承了热爱党、跟党走的红色基因,进一步弘扬了苏区干部好作风,展现出“干部转作风、老百姓得实惠、共产党得民心”的喜人画卷。
坚持学用并进、知行合一
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致力于学用并进、知行合一。坚持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推进苏区振兴发展紧密结合,加快《若干意见》转化落实;与增进民生福祉紧密结合,办好民生实事;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大力改革创新;与推进从严治党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持之以恒改进干部作风。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凸显教育实践活动“苏区特色”
市委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将“红色教育”与“为民务实清廉”教育有机融合,重温苏区史、弘扬苏区魂、提振精气神,凸显活动“苏区特色”。打造瑞金、兴国、于都、寻乌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组织清明祭奠缅怀革命先烈活动,创作专题文艺作品,用红色经典浸润思想,用苏区历史纯洁灵魂,用光荣传统匡正行为,引导干部群众增强信仰和道德力量。
“三送”工作成为全国教育实践活动典型
充分运用“三送”工作队伍、平台和制度优势,“三送”联系点成为活动联系点,“三送”联系户成为活动联系户,实现活动知晓、活动参与、征求意见、活动受益全覆盖,营造上下联动、互促共进浓厚氛围。“三送”工作成为全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典型,中央主流媒体集中采访宣传推广;我市联系服务群众的经验做法,写进了中央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等文件。
把活动联系点建成示范点
市委常委会以身作则、示范带动,带头加强学习、征求意见、查摆问题、严格整改。每位常委都通过下访听诉、座谈交流、谈心谈话、来信来电等方式,征求批评意见建议,查摆“四风”问题,并分别带领1个督导组,联系1个县(市、区)、1个乡镇,全程参与指导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等,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为群众办实事1万多件
坚持立说立行抓整改,建立台账、责任包干、销号整改,整改进展在媒体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评判。先后两次开展集中办实事、解难题活动,覆盖重点企业100家、群众78.4万户,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206个,为群众办实事1万多件。坚持严字当头抓督导,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不走过场。中央第六巡回督导组、省委第七督导组在赣州组织的三次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率均在98%以上。
三、全面加快实施《若干意见》
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善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争取国务院批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等,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支持文件增至10个,部委支持文件增至88个,形成了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对振兴发展的支持,今年以来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76.3亿元。《若干意见》明确的45条、236个支持事项稳步推进。
22个重大项目列入省专项调度
重大项目加快推进,22个重大项目、17家重点企业列入省专项调度;169个市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在建162个,累计完成投资612.9亿元。
34个试点示范事项获批在建
平台建设突破历史,《若干意见》明确的42项重大规划和方案,已批复和完成编制36项。赣州综合保税区等6个重大平台、34个试点示范事项获批在建,其中今年争取国家批复6个,总数超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市总和,赣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先行先试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
263万农民告别土坯房
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基本完成,维修、新建开工户数14.28万户,改造户数增加至63.08万户,263万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实现了几代人的安居梦。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今年完成40.5万、累计解决278.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近300万人用上了稳当电
农网改造升级加快推进,今年完成低电压治理6.28万户,累计完成35万户,近300万人用上了稳当电,18.65万户农民解决看电视难问题。农村公路建设稳步实施,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800公里。
社会政策有效兜底
开展“救急难”试点,争取农村低保扩面,新增低保对象4.2万人,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次达776万;新(改、扩)建校舍273万平方米,改造校舍危房132万平方米,校舍D级危房基本消除。因户施策推进精准扶贫,“十一五”末至今年,脱贫近110万人。
昌赣客专开工建设
瓶颈节点问题得到有力破解,内生活力竞相迸发。赣韶铁路竣工通车,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将于明年建成;昌赣客专获批建设并已开工建设,将结束赣南无高铁的历史;南昌至宁都、兴国至赣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寻全高速安远至信丰段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1000公里,占全省近1/4;黄金机场改扩建工程稳步推进,旅客吞吐量突破75万人次;赣州南500千伏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天然气管网、成品油管道工程加快实施,完成能源投资38.6亿元,全市最大供电能力达240万千瓦。
量身定制45个具体对口支援文件
37个部委为赣州量身定制45个具体对口支援文件,39名部委挂职干部积极融入当地,对口支援单位已明确或落实到位的政策援助达400项、项目援助150个、资金援助42亿元、开展人才交流培训145批次;国家部委多项改革试点在赣州先行先试、探索实践,带动全市干部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升能力,为振兴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
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3000亿元台阶
重点发展稀土和钨新材料及其应用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生态产业;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小微信贷通”、“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47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3000亿元台阶。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共为501户企业减免税收7.66亿元。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202个,实际进资525亿元,同比增长15.5%。
稀土钨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国家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组建取得实质进展,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扎实推进,稀土钨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玖发新能源汽车10个车型列入国家汽车产品公告和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广目录。重点支持24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5个。
脐橙品牌价值居全国农产品价值榜榜首
提升发展脐橙等优势主导特色农业,脐橙品牌价值居2014年全国农产品价值榜榜首。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物流、旅游中心。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154家,金融业增加值38.8亿元,增长13.1%,税收增长45.6%。赣州综合商贸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定南公路口岸作业区全面建成。引进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赣州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城市。
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加快实施,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以南康撤市设区为契机,加快赣县、上犹、崇义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加快龙南、瑞金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城市体量进一步壮大。市县每年安排3.4亿元,在每个县(市)选择一个示范镇,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特色城镇。注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保护扎实推进,江南宋城独特魅力进一步焕发。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魅力、记得住乡情的美丽乡村。
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让赣州蓝天、青山、绿水常在。深入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区、赣州环境能源交易所、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五、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出台21个配套文件
牢牢把握改革的全局性、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用“1+N”形式确定“顶层设计”,出台21个配套文件。着眼全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加速简政放权,衔接省政府下放实施项目230项,向各县(市、区)下放182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44项,市本级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精简为350项,精简率达41.37%。
成立全省首家网络小贷公司
坚定市场取向,在全省率先提出购买服务六大类目录,成立全省首家网络小贷公司,建设运营赣南金融资产交易中心。
深化农村改革
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345.82万公顷,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流转耕地101.2万亩,流转林地597万亩。
打造国家部委改革创新“试验田”
充分用好先行先试权,打造国家部委改革创新“试验田”。累计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全国低碳试点城市、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等34项示范试验事项。已有27个部委在受援地开展80项示范试验改革。加强协调调度,着力解决示范试验项目政策配套、资金投入等问题,确保能试的抓紧试、能改的立即改,尽快见到实际效果。
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改革推进机制
在全省率先完成工作机构设置,制定议事决策流程,形成具有赣州特色的改革推进机制。制订改革举措分工方案,细化任务,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和进度,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积极鼓励基层“摸着石头过河”,大胆试验突破,探索启动农民住房产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移民搬迁进城进园等一批试点。
六、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得到巩固
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出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推行领导干部下访包案,赴京非访同比下降70.4%。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全市60%以上乡镇(街道)建立网格化管理平台,中心城区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进一步深化打、防、管、控、建工作,扎实开展“利剑”等专项行动,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推进依法治市,开展“六五”普法,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在全省率先实行违反法定程序干预执法办案登记备案报告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中央主要媒体先后6次聚焦赣州
策划开展《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两周年、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驻华使节赣州行、群众路线在赣南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唱响“苏区振兴”品牌。中央主要媒体先后6次前来我市采访报道,集中宣传“三送”、对口支援等工作。理顺客家新闻网和赣州广播电视台管理机制,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注重先进模范引领,组织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涌现出杨衍忠、宋旌等一批先进典型。
汇聚起推进改革振兴的深厚伟力
市委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开展视察调研和执法检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支持市政协开展专题民主监督;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支持驻赣州部队、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汇聚起推进改革振兴的深厚伟力。成功举办第十四届省运会,赣州形象得到充分展示。
七、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打造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
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规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县以下事业单位人员中公开选拔150名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推进与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双向”挂职,42个部委选派47名干部到我市挂职,选派40名干部上挂部委锻炼。严格干部监督管理,强化提拔任职任前审核,开展市管干部谈心谈话活动,专项整治超职数配备干部、领导干部“吃空饷”等问题。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实施振兴发展“千人计划”人才工程,开展首届校地合作“十百千人才苏区行”活动,有效破解基层人才瓶颈。
“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工作深入推进
进一步拓展“三送”工作平台,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整顿373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调整52名不胜任岗位的村党组织书记,选派214名党员“三送”干部兼任“第一书记”,并安排市县乡党员领导干部挂点帮扶。扎实推进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推行选聘县级机关党员干部回原籍村(社区)任职、公开选聘“实习村(社区)干部”等创新做法,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
认真落实党委主体责任,促进“两个责任”有效落实。从严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查违纪违规问题,点名道姓公开曝光175次543起,查处问题539个、处理干部706人。集中治理收送“红包”、“两公一奢”、会所中的歪风以及农村基层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查纠问题1390个,处理317人。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纪检监察机关立案906件,结案742件,党纪政纪处分798人。在全省率先探索在县以下开展专项巡查工作,深化党风廉政教育,创新任前廉政谈话方式,党员干部廉政意识和纪律观念明显增强,崇尚廉洁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郭远 卢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