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宏大的视野 坚实的足印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助推赣州驶入发展快车道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2日

    建成后的木栈道

    如火如荼的四桥九路建设工地

    新建的游泳馆

    改造后的赣州历史文化街区

    赣州市区

 

    □陆川 温清林 吴河北 黎江林 记者宋石长

    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的顺利出台实施,在吸引众多关注目光的同时,也让人们对赣州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而事实上,即便对于土生土长的赣州人来说,“赣州都市区”也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不过,它绝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是一个有实实在在支撑的宏伟蓝图。天其时、地其利、人其和,借力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赣州,已经历史性地站到了发展的快车道上。

    A 阳光规划让民意充分表达

    城市规划,其最终影响或者说服务的主体,还是生于斯、长于斯、在此生活工作的普通老百姓。对于长期居住生活于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可能他们在规划设计上的专业知识不足,但多年对城市的感情、熟识度,还是让他们对城市未来的规划、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发言权。

    而《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也让民意、民声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和表达。

    在规划编制初始,设计单位便通过现场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征求民众对城市建设的意见、期望和想法。规划编制过程中,又通过现场公示、网络公示、新闻媒体公示等方式公开征求民众对规划方案的意见,并将收集到的意见逐条研究、吸纳处理。仅在《总体规划》公示期间,就收集吸纳群众意见40多条。规划批准后,又及时将规划主要内容进行了公布,让广大群众真正参与到规划编制的全过程。

    除征询群众之外,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衔接也成了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深入了解各行业的发展动态、标准、规范和设想,规划才能够符合发展实际,进而得到充分实施。在规划编制期间,工作人员变“召集相关部门、集中交流讨论”为“逐一上门对接、有针对性交流”,征求各部门、各县(市、区)意见近百次,大大提高了对接交流的效果。

    “既要有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单位,也要请国内一流专家为规划把脉把关。”专家领衔,也成了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编制的一条重要原则。规划设计单位组建了院领导挂帅,联合中科院地理所、长城战略、零点公司、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学科齐全的项目组,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规划设计单位先后多次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研究员,清华大学文国炜教授、顾朝林教授、谭纵波教授,北京大学吕斌教授,江苏省规划院高世华院长等国内顶级专家学者咨询,并多次委托省住建厅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规划咨询。

    自2011年11月正式启动,《总体规划》经历了初步方案、规划纲要、规划成果等阶段,规划设计单位深入3区6县进行现场调查,与40多个市直部门座谈交流,召开了近百次征求意见会,组织了近10次专家咨询会,并经市规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审议,2013年11月,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历时两年的《总体规划》正式出台实施。

    B 都市区建设破茧成蝶正翩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任重道远更须快马加鞭。新的历史机遇下,赣州都市区建设如破茧之蝶翩跹起舞,拉开了城市发展的大幕。

    从2013年底开始,围绕《总体规划》而展开的一系列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走上正轨,“总体规划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也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统筹协调赣州中心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加快推动章贡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康区、赣县和上犹县同城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来自赣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局的资料表明:自《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后,我市已陆续启动了赣州中心城市教育网点、给排水、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11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包括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商业设施等,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深入细致地谋划同城化发展。消防专项规划也已通过省住建厅和省消防总队组织的专家评审;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已经专家评审通过;教育网点已形成评审稿;绿地系统、排水、给水、城市照明、环卫等5项专项规划已完成中期方案;公共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燃气等3项专项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正在稳步推进规划方案编制。

    与此同时,赣州市中心城区铜铝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2项控规已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正在完善成果报批;沙河组团、水西产业基地、沙石组团等3项控规已提交至市规委会待审议;西城区控规正在组织专家评审;河套老城区、水西组团、凤岗片区控规及站区城市设计等3项控规正在有序推进。

    与以往由专业部门负责编制各自领域的专项规划的做法不同,此次专项规划的编制采取了由规划部门统一组织、专业部门协助编制的方式开展,有效避免了各专业规划在工作目标、空间范畴、技术标准、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交叉,缺乏科学有效的编制实施衔接机制的矛盾,成功实现了专项规划各成体系到衔接协调“多规融合”的转变。

    一条条宽敞通畅的街道,在不断拓宽和延伸着城市的框架。走进赣州,随处可见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场面,“四桥九路一公园”、蓉江新城“四纵五横”主干路等项目、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心城区体育场馆、自然博物馆、市人民医院、红旗大道东延农民返迁房等一系列项目相继建成投入或准备投入使用,一大批产城互动的城市综合体正在实施。赣州都市区正在按照既定的目标加速推进。

    来自赣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指挥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10月,我市中心城区新开工项目21个,续建项目52个,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72个,共完成投资35.42亿元,这其中,包括了沙石大桥、武陵大桥、黄金大桥、客家大桥、蓉江三路、蓉江四路、和谐大道、橙乡大道等城市道路路网项目;赣州市贡江左岸截污干管工程、南康区第二自来水厂扩建工程、金凤路污水提升泵站、经开区工业园截污干管工程城市给排水系统项目;南门口下穿隧道工程、中心城区公厕项目、西河人行桥维修加固工程等城市配套功能性项目;田心安居小区,章江安居小区、梨园安居社区等民生工程项目;赣州市第二垃圾处理厂、赣南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沙河垃圾场渗滤液处理工程、赣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场等城市环境保护项目;已完工的省运会体育场馆项目、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与保护工程、南康区体育公园等城市公建类项目。

    天其时、地其利、人其和。面对扑面而来的滚滚春潮,赣州都市区的建设正阔步前行,驶入天朗风清的万里晴空。

    C 重现赣州历史辉煌不是梦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而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鲜明的理念和特色。

    “赣州都市区总体规划以‘城乡一体、山水为脉、弹性组团、文化品质’为理念,按照集约、紧凑、低冲击的发展模式,逐步引导城市功能沿主要交通轴线呈带状组团拓展,保护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廊道,使赣州中心城市成为群山环抱之中,跨越‘五江十岸’的山水名城。”赣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韩高峰对赣州的未来前景非常看好。

    翻开尘封的历史,作为江西的南大门,赣州历来是连通赣江与东江水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宋代以来江南地区的商贸与文化名城。但近代以来,由于水运交通地位的迅速下降,赣州逐步成为一个封闭的内陆城市,经济增长动力欠缺。

    交通规划是先行中的先行,在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牵一路而动全局的作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赵延峰介绍,《总体规划》通过完善高铁线路建设、普通铁路改造和高速公路建设,实现4小时至6小时出海、2小时至3小时出省的快捷对外交通;构筑“三横五纵”快速路网,建设4条轨道交通、8地面公交干线,辅以地面常规公交,形成便捷、安全、舒适、高效的城乡交通系统。而30分钟交通圈、1小时周边交通圈、2小时商务交通圈、4小时对外交通圈等时间概念的提出,为赣州百姓构建了心理上交通畅通与空间上交通便捷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徐辉看来,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扶贫开发建设,赣州的对外交通瓶颈将有更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一历史机遇下,赣州都市区规划通过整合空间资源,构筑对外开放平台,完善城市服务体系,将有力保障赣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2030年,将建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都市区经济实力在中部地区列居前20位,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建成具有一定区域辐射影响力的金融贸易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南方农产品交易中心、江西省南部的科教、文化中心。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这样说。“田园城市”正成为一个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徐辉为赣州市民描绘了这样一个“田园城市”——出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根据《总体规划》,在城市中心,将实现居民下楼“5分钟步行圈”可达休闲场地或城市公园。

    而对于生活在中心城市外围的县(市、区)城镇组团的人们,未来也将享受到较高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健身、科技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对于都市区的农村地区,也将通过“城郊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中心镇、一般镇(农场)、中心村社区”的配套服务体系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使城乡之间的服务水平差距大为缩小;居住在都市区的农村人口,将享受到公共交通、商业连锁、基础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社区福利等优质服务。

    “《总体规划》对赣州长远发展寄予厚望,通过系列规划举措和实施逐步使赣州恢复到历史上的辉煌地位。规划通过开放发展战略、生态文化战略、兴业福民战略、都市强心和城乡一体战略,将赣州都市区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地区的新兴开放高地和重要经济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并在推动全市范围内形成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城乡生态环境优越、城乡社会和谐进步与文化繁荣的新局面,形成集‘红色故都、江南宋城、稀土王国、世界橙乡、客家摇篮’等品牌特色为一体的发展新气象。”采访中,徐辉这样告诉记者。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