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熊益康 记者曹友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9日
石城是赣江源头。近日,记者走进石城县,采访赣江源头生态保护的故事。
新坪村:“合抱大树越来越多了”
石城县高田镇新坪村是个高山村落,四周林海绵延,村中古木参天。“我们村背靠武夷山脉,村里的大树很多,合抱以上的大树大约有200多株。”村党支书温细外介绍,村中的大树主要分布在村头与村尾,村中零星散布。村里之所以有这么多大树,得益于村民一直以来的精心呵护。
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为准确掌握全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更好地开展保护管理工作,石城县林业局成立6个普查小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经过普查发现,新坪村有古树名木216株,主要树种为苦槠、木荷、枫香等。
“过去,我们光知道要保护大树,但如何去保护却并不知道。”在配合普查小组进行普查过程中,村民张绍权了解到树龄100年以上的才能称为古树名木,也懂得了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村中的古树名木。
张绍权说,过去,村民们约定俗成,不去砍伐村中的大树,对于破坏砍伐大树行为,会以村规处理。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除了新坪村之外,还有不少村落都对保护村中的大树进行了明文规定。
如今,新坪村里的216株古树名木全部挂上了“身份证”,内容包括位置、名称、科属、编号、树龄、保护级别等。这也更加方便村民进行保护。
“在古树名木普查过程中,我们还顺便开展保护措施宣传,让村民懂得古树名木的防虫、防火、防雷等知识。”石城县林业局野保站的张站长说,经过普查,该县共有古树群41个,有各级古树名木3783株,散生古树2730株。主要古树树种包括枫香、木荷、椤木石楠、黄连木、椴木、苦槠等22科30属,还发现了1000多年树龄的银杏、红豆杉等珍稀名木。“现在,对普查出的名木古树,实行挂牌管理,并完成古树名木资源档案,落实专人管护,严厉打击破坏古树名木的行为”。
赣江源村:“砍树的斧头都生锈了”
赣江源村位于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记者与护林员穿梭林海中,雾气弥漫,山风阵阵,让人心旷神怡。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我们的任务更重了。”赣江源保护区管理处主任余正良说,保护区面积15万多亩,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珙桐、银杏、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树种30余种,有豹、云豹、蟒蛇、穿山甲、虎纹蛙等保护动物60多种。
谈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余正良指着身边的护林员范根子说:“他最有体会和感触了,他砍树的斧头都生锈了。”
原来,范根子过去曾经是个伐木工,经常进入保护区砍伐木头。“以前,思想觉悟不高,经常跟余主任他们作对。”提起以前的事情,范根子尴尬地挠了挠头发。他说,过去根本不理解为何到自家山上砍树也不被允许。由于村子位于自然保护区的中心位置,一切砍伐行为都是禁止的。“因为思想觉悟不高,再加上经济利益的诱惑,村里不少人偷偷上山盗伐木头。”
后来,石城县在全县范围内实行商品林木零砍伐政策,再加上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许多村民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纷纷放下手中的伐木斧头。因为有丰富的野外生存和作业经验,范根子被聘为护林员。
现在,范根子每天都要巡山护林。他专门负责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桃花工区的护林工作,面积2万多亩,是所有护林员中护林路途最遥远、过程最艰辛的一个。
“保护赣江源头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面对困难与辛苦,范根子没有怨言、没有退缩。
范根子的经历,也影响了村子里的其他伐木工以及“造纸户”等,他们纷纷“转业”。范根子也经常以自己为例,向村民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天天把“让砍树的斧头生锈,烂了”的话挂在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