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记者彭雪英 特约记者蓝玉林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21日
寻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今年以来,寻乌县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工作原则,实施精准扶贫,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确保2014年末减少贫困人口1万人以上。
目前,寻乌县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已在全市推广。10月16日,记者走进寻乌县,了解该县精准扶贫的创新举措及其给百姓生产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
精准到位:定制“一户一策”
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寻乌县拓宽思路,创新扶贫开发工作举措,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通过“户申报、组评议、村公示、乡审核、县备案”的程序,对该县贫困人口进行了摸底排查,根据情况把贫困人口分成三类,建档立卡管理:把有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稍加扶持就能脱贫的发展难贫困户归为一类;把因病因灾返贫、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目前尚无致富门路等生活难贫困户归为二类;把残疾、智障、孤寡、缺劳动力等生存难贫困户归为三类。
对这三类贫困户,寻乌县根据不同情况,为其量身定做扶贫策略。该县对一类贫困户,通过引导,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情况,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方面为其提供扶持,帮助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尽快脱贫致富;对二类贫困户,给予重点扶持,以发展增收项目为重点,适当兼顾能力培育等,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重点帮扶;对三类贫困户,做出兜底性制度安排,将其列入最低社会保障,做到瞄准到户、帮扶到户、扶贫效益到户。
为使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寻乌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实行“5321”工作法,即县领导挂点5户,正科级干部挂点3户,副科级干部挂点2户,一般干部挂点1户,从政策、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全方位帮扶,逐步建立贫困群众增收的长效机制。
产业帮扶:增强“造血功能”
罗发标是寻乌县长宁镇三二五村的一名贫困户,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几百株柑橘树。罗发标想发展养殖业,但缺乏资金和技术,在寻乌县委、县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及结对帮扶领导的关心协调下,该县农信社为他提供了5万元贷款,帮助他建起了生态养殖基地。为提高罗发标的养殖技术,农技人员还经常上门为其提供技术指导。目前,罗发标的养殖基地养了山羊100多头,肉牛26头。
在精准扶贫中,寻乌县加强产业发展,做到扶勤不扶懒,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该县根据“区块布局、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分区域、分项目、分需求进行差异化扶贫。该县制定各项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整合筹措各类资金,大力扶持果园低产园改造,提高果园产量,提升品质,大力发展茶叶、油茶、毛竹、生猪、山羊、肉牛、花卉苗木等种植养殖产业。
同时,寻乌县努力培育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形成“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等经济共同体,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目前,该县安排帮扶到户资金1400万元,安排产业发展到户项目4618个,覆盖受益人口37047人;安排合作社扶持资金100万元,涉及31个合作社、家庭农场。
进城进园:实行“梯度安置”
当天,记者还来到寻乌县文峰乡工业园区移民安置点,看到“三通一平”已经完成,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目前,寻乌县仍有3000户,1.5万名贫困群众居住在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他们渴望走出大山。对此,寻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按照自愿原则,积极推进“梯度安置”,实行县城(工业园)、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级梯度安置方式。目前,该县在寻乌县城确定了两个安置点,共可安置1400户,7000名贫困群众。
同时,寻乌县以农民知识化工程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为载体,以提高农民应用果业生产先进技术水平、提升农民致富能力为主要内容,整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职业教育“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等培训资源,为800名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其稳定就业、增收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