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业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9日
《中国银行业》
—— 《2014年二季度中国银行业统计分析报告》发布
银监会近期发布了2014年二季度我国银行业运行情况统计数据,总体来看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稳健运行。截至2014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资产达16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9%,保持了较快增长。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延续了上升态势,较第一季度提高了0.04个百分点,达到1.08%。但考虑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拨备充足,盈利较好,资本充足率较高的情况,银行不会因贷款质量恶化而发生信用危机。
信贷和非信贷资产均较快增长 同业业务季节波动较大
2014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法人口径,下同)达到16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比上季末高出3.0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和去年同期分别高出2.6个和2.1个百分点。近期银行资产增速出现较快增长包括以下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是信贷增长较快。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上半年我国银行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5.74万亿元,其中仅6月份就增加了1.08万亿元,同比多增2165亿元,贷款的较快增长推动银行资产增速出现反弹。二是非信贷资产也出现快速增长。6月末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速仅为13.7%,低于同期银行业机构总资产15.9%的增长速度,这表明银行非信贷资产二季度也出现了较快增长。
非信贷业务中的同业业务季节波动较大,而近期同业业务较快增长的原因,一方面是监管当局规范同业业务和表外业务,要求银行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报表中如实反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个别银行在半年考核时点通过同业业务调整资产负债表,这应当引起监管当局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微博]7月份统计数据显示,当月各项贷款同比明显少增,而存款则出现较大的负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6月份银行资产的增量中有“冲时点”的“水分”。
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拨备覆盖率呈现两大特点
2014年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944亿元,不良贷款率1.08%,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不良贷款余额当季增加了483亿元,与去年6月末相比增长了28.7%,远高于同期各项贷款的增速。不良贷款率当季上升了0.04个百分点,与同期相比上升了0.12个百分点。除不良贷款继续保持上升态势外,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当季也增加了845亿元。
在不良贷款增加的同时,商业银行拨备提取的力度也在加大。6月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18254亿元,比上季增加了573亿元。拨备覆盖率262.9%,与上季相比有所下降。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总体水平较高,262.9%的拨备覆盖率意味着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不良贷款余额的2.6倍。二是动态进行调整,银监会要求银行前瞻性地按照动态拨备的理念确认贷款损失准备,当经济环境良好,信用风险较低时,银行要多提取拨备;而当风险逐步暴露时,银行要用已经提取的拨备冲销不良,吸收损失。拨备覆盖率从1年前的290%左右降到目前260%的水平,并不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财务能力在下降,而是表明银行正在“以丰补歉”,在不良贷款加快形成的同时加大核销力度。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不良贷款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判断:一是不良贷款的金额还没有见底。不良贷款不是一个风险前瞻性指标,恰恰相反,是一个滞后指标。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及部分地区和行业风险的暴露,未来银行的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很可能还会继续增长。二是不良贷款的损失可以负担。目前银行拨备较为充足,盈利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资本充足率也显著高于最低监管要求,这都表明商业银行依靠自身的财务能力完全可以抵御信用风险的反弹。三是不良贷款的风险不容夸大。目前一些观点认为部分领域(如长三角地区、房地产贷款等)的风险暴露将给银行带来系统性风险并导致我国出现金融危机。“危机论”有失偏颇,既没有看到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趋于稳定,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取得实效,未来改革还将释放巨大红利,也没有看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以及银行通过自身拨备、利润、资本来抵御风险的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商业银行加强成本控制 盈利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2014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583亿元,同比增长13.96%;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7%,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20.66%,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上半年银行利润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14个百分点,但由于银行资产和资本在二季度都出现了较快增长,导致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同比均有所下降。
从盈利结构来看,利息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非利息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例为23.3%,利息收入的占比仍然高达3/4左右。由于商业银行净息差比同期大约上升了3个bps,同时生息资产的余额也稳步增长,带来利息收入占比进一步上升。此外,银行加强成本控制,效率的提高也是利润增加的重要原因。当期商业银行平均成本收入比为28.12%,比同期下降了1.32个百分点。
部分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开始回升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改2013年以来连续下降的趋势,三项资本充足率指标均比上季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13%,均较上季末上升0.10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2.40%,较上季末上升了0.27个百分点。资本净额的稳步增加和部分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所带来的资本节约是二季度资本充足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从资本充足率的分子资本净额来看,6月末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当季增加3135亿元,同比增长15.2%。二季度资本净额增长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当期利润减去上年利润分红后形成的监管资本有所增加;二是银行通过增资扩股以及发行次级债等二级资本工具补充了一定资本;三是六家银行自二季度起经核准实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后,资产减值准备超过预期损失(EL)的部分,可按监管要求部分计入二级资本。
从资本充足率的分母风险加权资产来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风险加权资产与一季度相比均出现下降,合计减少了约1.3万亿元,其中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减少了1.28万亿元。二季度商业银行资产在增长,而上述三类风险加权资产都在减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银行资本计量方法发生了改变。自2014年二季度起,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六家银行经核准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其中信用风险可以采用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可以采用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可以采用标准法。采用这三种新的方法后,六家银行风险加权资产较原办法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带来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加权资产整体下降。但银监会同时规定,对经核准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银行设立并行期,并行期内设立资本底线,第一年为95%,第二年为90%,第三年及以后为80%。适用资本底线后银行部分风险加权资产要加回,这是为什么披露数据中显示三种类别的风险加权资产累计较上期减少1.3万亿元,而应用资本底线后的风险加权资产较上期反而增加7933亿元的原因。
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好处之一是有利于银行加强风险和损失计量的准确性,但高级方法给监管也带来新的挑战,比如对银行模型可靠性的验证,对内评法与亲周期性的分析,对银行监管套利的甄别以及第二支柱的监管检查等。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数据和结果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认真分析研究。
银行业流动性水平总体充裕 存贷比较上季下降
2014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7.52%,较上季末上升1.23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商业银行法》25%的规定。存贷款比例为65.40%,较上季末下降0.49个百分点。银监会已经发布了新的监管规定,自今年7月起对存贷比指标进行调整,因此6月份数据是最后一期按照原办法计算的存贷比数据。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2.50%,较上季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总体保持平稳。与去年6月份出现的“钱荒”形成明显对比,本期银行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等市场利率总体低于一季度,银行流动性总体充裕。(责任编辑:李立群)(2014年二季度统计数据详见银监会网站)本刊实习记者魏天超对此文编辑亦有贡献。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