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蓄势腾飞正当时
——赣州市经济发展走笔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8日

题图  记者郭芷汇 摄

    ■开栏的话 65载春华秋实,65载改革奋进。今起,本报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行进赣州”系列报道,展示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赣州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全市人民奋发图强、积极投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及崭新气象,敬请关注。

    □记者杨晓安 谢若闲

    前不久,经过激烈角逐,德国一家工程咨询公司击败来自世界各地的对手,在赣州北斗产业园概念规划国际竞赛中一举夺魁。这标志着赣州项目建设史上单个项目投资额超百亿元的项目之一——赣州北斗产业园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赣州先后引进包括赣州北斗产业园项目在内的6个超百亿元项目,而在此之前,这一数字还是零。

    在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方略中,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的契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明晰振兴发展“路线图”,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力以赴推进改革振兴,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蓄势腾飞的良好势头。

    激发活力——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赣州经济上行态势进一步呈现

    政策带来真金白银,机遇孕育投资价值。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中央和省配套政策密集出台。39个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全部出台对口支援方案或意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使赣南成为一个巨大的“兴业场”。

    “赣州市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鼓励类产业能享受到所得税减按15%的优惠税率,进口自用设备也可免征关税。”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赣州产业基地副总经理郭鹏鹍说,这是公司选择落户赣州的主要原因。

    《若干意见》为赣南带来的“政策洼地”效应,使这里成为“中部的西部”“老区的特区”,各类生产要素快速集聚。

    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以来,已有501户企业享受了5.75亿元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惠及全市有色金属、电力、农副产品加工等近40个行业。

    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成功落地,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截至目前,央企入赣、赣台会、光彩事业赣州行等活动中的176个签约项目,已完成注册141个、实现进资135个、开工建设112个、投产30个。

    大项目注册进资、好项目开工运营、优强项目加速推进……以项目落地为引领,我市用好《若干意见》赋予的一系列先行先试权,不断提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在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三年来,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335.98亿元增至2012年的1508.43亿元,再到2013年的1673.31亿元,每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由2011年的1002.3亿元增至2012年的1110.91亿元,再到2013年的1330.87亿元,连续三年超千亿元,年均增长30.77%,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三年来,我市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均实现“三年翻番”,财政支出总量居全省首位……

    优化环境——

    软硬条件不断完善,企业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得好

    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建成“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对于欠发达、后发展的赣州来说,今天的发展也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在振兴发展中,我市秉持“生态为重”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生态化,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近两年来,我市先后关闭和搬迁可能影响环境的企业2500多家,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3100多个。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站上76.2%的历史高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赣州环境优美,资源丰富,这几年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带来了很多商机。”初到赣州的达利事·神州重工工程机械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成利这样向记者描述他印象中的赣州。

    宜居宜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客商对赣州的初印象,在接下来的投资和生活中,伴随着有关部门的保姆式服务,他们对赣州的这一印象进一步加深。

    我市对引进的每一个项目,从意向洽谈、项目评审、合作签约、审批帮办、开工投产、经营扩产,始终有一套班子为其提供“一对一”保姆式跟踪服务,促成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得好。

    与此同时,在产业项目重点工程的选择上,我市坚持围绕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看的是行业竞争力强不强、效益高不高、潜力大不大,是否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能否在短时期内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招商引资中,我市及时转变理念,由抢商拣资转向择商选资。近两年来,仅赣州经开区就婉拒近200个拟入区项目。

    软硬发展环境的优化成为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的一大推手,使我市经济建设走上一条有市场、有后劲、高效益、低耗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年1月至8月,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861.4亿元,同比增长23.5%。在建施工项目1452个,其中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17个。我市今年安排的169个市重点工程项目中,共有145个开工在建,重点工程项目投资引领和带动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积蓄势能——

    推进平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把握黄金发展期

    日前,赣州综合保税区项目所在地,挖掘机轰鸣声不断,运输车辆来来往往,施工人员穿梭忙碌,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赣州综合保税区筹备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综合保税区正在加快建设中,预计年底可完成主体工程,明年可封关运行。

    今年1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江西省首个综合保税区——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综合保税区建成后,其独特的产业集聚优势和辐射效应,将在吸引优质资源、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辐射周边地区等方面,搭建起一个更为开放、层次更高的平台。至此,赣州经济意义上的“内陆地区”概念不复存在,将由此迈入具有现代口岸服务功能的内陆“港口时代”。目前,已有1家保税物流企业、1家加工企业签订了入区协议,项目总投资3.5亿元,台湾富士康、深圳中兴跨境电商、江苏爱康跨境电商等多个项目正在洽谈中。

    赣州综合保税区,只是我市众多经济发展平台中的一个。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平台建设硕果累累:龙南、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国(赣州)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获国家相关部委批准;章康新区、赣州综合保税区、瑞兴于经济振兴实验区等9个区域发展平台的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如今,赣州已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13个省级开发区。

    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通过裂变扩张、上市嫁接、产业延伸、协作配套等多种手段和途径,我市全力在支柱产业领域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产业集群,同时鼓励骨干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集聚,不断吸引资金和生产要素进入,加快产业集聚。

   在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的厂房内,一排排整齐的锂电池正在生产线上等待出厂。该公司首席运营官杨轶群说,未来10年,公司将带动上下游形成2500亿元销售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招一个、引一串、带一片”,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众多配套企业跟进,形成了我市主导产业集群的“葡萄串”效应。随着“葡萄串”效应的迅速放大,由产业链到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连绵产业带。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电子信息、食品、现代轻纺、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生物制药等九大产业集群。其中7个产业集群去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

    2013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35.78亿元,同比增长13.2%,总量较三年前在周边四省九市中实现前移;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三项指标实现三年翻番。

    今年1月至8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438.52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列全省第一,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

    得天时,居地利,藉人和。蓄势腾飞的赣州,已迈进振兴发展黄金期。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