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赣金网     今天是: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站点—头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赣州热点>> 正文内容

情牵红土助振兴
——中宣部对口支援寻乌县工作纪实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陈慧明 记者杨晓安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2日

    中央主流媒体聚焦寻乌,农村优秀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启动,城乡居民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实施……8月中旬,记者来到寻乌县,听闻一个又一个喜讯在群众口中传扬,而这些,都跟中宣部的对口支援有关。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今日寻乌,从城市到乡村,处处涌动着振兴发展的澎湃激情。在“越来越好”的变化中,寻乌人民铭记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铭记着中宣部等国家部委的倾情支援、无私帮扶。

    深入调研,找准支援着力点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记录下中央宣传部与寻乌县结缘的一幕幕动人画面。

    2013年8月底,从北京传来让赣南儿女欢呼雀跃的消息,《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出台,明确由52个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原中央苏区31个县(市、区)。其中,39个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18个县(市、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宣部领到任务:对口支援寻乌县。

    寻乌,毛泽东的著名论著《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就出自这里。这个当年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如今仍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接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宣部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的要求迅速研究落实对口支援工作。2013年10月28日至29日,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率调研组深入寻乌开展实地调研。    “带着真感情,下足真功夫,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系列文件精神,就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真心来了解真实情况,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来一次就走。”调研中,孙志军深情地说。

    访农户、进厂矿、看工地、召开座谈会,孙志军详细了解了寻乌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明确表示将按中央要求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寻乌县的工作。

    为进一步做实对口支援工作,今年1月,中宣部选派干部刘玉春到寻乌县挂职。“我将牢记使命,尽己所能,转变角色,严于律己,积极投身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寻乌经济社会发展的事业中。”刘玉春说。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等不起、慢不得。今年2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中宣部找准了对口支援的着力点,及时出台《中央宣传部2014年对口支援寻乌县重点工作方案》,确定了培训寻乌县骨干教师、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寻乌提升整体形象、支持寻乌创建国家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示范县、支持兴建乡村学校少年宫、支持广播电视覆盖、协调组织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进寻乌、帮助解决寻乌县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帮助实施重点移民搬迁工程、协调交通部推进寻乌道路交通建设、资助寻乌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到全国宣传干部学院跟班学习培训等10项对口支援重点工作。一项项工作,立足县情、切合民意。    方案出台后,中宣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和综合协调作用,全力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挂职干部刘玉春把寻乌当成“第二故乡”,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走访了寻乌大部分乡镇、所分管的部门单位以及挂点联系的乡村和企业。他还充分发挥人脉广、信息灵等优势,加强与国家部委以及省、市对口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协调落实中宣部对口支援寻乌县系列工作。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得怎样?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中宣部领导对此十分关心。今年7月10日至11日,孙志军再次率队来到寻乌县调研对口支援工作。短短两天时间里,孙志军深入到最基层,与干部群众座谈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针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反映的突出问题,需要中宣部协调帮扶的,我们将积极衔接并落实好。”孙志军朴实的话语让当地干部群众再次感受到中宣部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关切。

    关注民生,播撒大爱暖人心

    寻乌是山区县、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振兴发展,首先要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解决一些突出的民生问题。为此,解决民生难题、破除发展瓶颈,成为中宣部对口支援寻乌的一项重要工作。

    8月13日,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将建设文体活动广场的消息传来,村民们奔走相告。圳下村党支部书记刘庚球说:“这下好了,村里搞文体活动再也不用愁场所和设备了。”

    寻乌县文广局局长凌云南介绍,在中宣部的帮扶下,寻乌县将在吉潭镇圳下村、晨光镇江下村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实施“六个一”(一个中心广场、一个文化活动站、一个宣传长廊、一个戏台、一个球场、一套音响设备)建设。

    针对寻乌县城居民集中反映的供水保证率低、水源单一等问题,中宣部与一同对口支援寻乌的国家统计局积极协调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加快推进该县太湖水库工程实施进度。

    寻乌县水利局局长钟运梅说,太湖水库工程拟于2015年上半年开工,工期35个月,竣工后,将向寻乌城乡提供优质水源,远期可解决寻乌县城及水库下游4个乡镇共18.77万人的生活用水需求。

    “造血”帮扶,夯实基础增后劲

    富口袋,首先要富脑袋。对口支援,不仅要带来资金、项目,更重要的是要为当地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这是中宣部对口支援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次学习,不但开阔了眼界,而且学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开学后,我要与其他同事分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共同把教育、教学工作抓好。”近日,首批由中宣部资助的寻乌县20名农村优秀教师先后赴江苏、北京等发达地区的学校学习交流,返程后,罗珊中心校教师凌红莲如是说。

    据了解,为提升寻乌县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从2014年至2020年,中宣部将每年资助20名农村边远山区优秀教师到发达地区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农村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该县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能力,为振兴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实现长远发展,干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为此,中宣部积极与寻乌县沟通衔接,拟采取选送干部进京受训或到发达地区学习锻炼等多种形式,对寻乌干部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当地干部服务振兴发展的能力。目前,中宣部已组织寻乌县宣传文化系统3名科级干部参加全国第八期新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培训班跟班学习。

    “知名度”也是生产力。今年以来,中宣部积极组织媒体对寻乌开展形象宣传和扶贫宣传,协调中央主流媒体到寻乌县开展经常性“走转改”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寻乌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寻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中宣部的组织协调下,今年初,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来寻乌开展了“新春走基层”活动; 6月下旬,63名中央媒体记者来到赣州,前往寻乌等6个县(市、区)开展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采访调研活动,共刊发、转载与寻乌相关的稿件120篇;7月底,人民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在寻乌县挂牌成立基层联系点,建立起“走转改”长效机制,中央主流媒体在县级层面设立基层联系点,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暑假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58名大学生及一批国内主流媒体记者、编辑,到寻乌开展了暑期实践体验活动;7月底8月初,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聚焦寻乌县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立行立改解决群众用水用电难题的经验做法,聚焦振兴发展的“赣州气象”、探寻赣南巨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再一次为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中宣部的协调帮助下,支持兴建乡村学校青少年宫、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其他对口支援工作也在顺利推进中。其中,已初步确定今年实施留车中心校、南桥中心校、三标中心校等7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此外,中宣部出版局还向寻乌县图书馆捐赠了1.6万册图书。

分享: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春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主办:赣金共赢(赣州)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金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2025067349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1187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