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罗秋红 记者杨桂兰 实习生刘书婷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7日
去年以来,受养猪行业成本提高,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生猪饲养效益差。
身在围城,是逃是守,这是目前养猪户的心态,更是供港生猪行业的经营之惑。
赣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近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近九成养殖户亏损,超过三成养殖户表示将缩小养殖规模,并期待获得政策性支持。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质检系统抽调了25名高级专家组成专家服务团,以多种形式开展咨询服务和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对赣南供港生猪养殖与加工、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把脉问诊”。
生猪养殖在赣南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生猪供港也是赣南地区出口贸易的传统大宗商品之一。江西是全国供港生猪基地的重要省份之一,占全国供港生猪总量的五分之一;赣南地区又是江西省供港生猪出口贸易量最集中的区域,占全省贸易量的50%左右。
产业发展历程
赣南生猪供港的历史可追溯至1959年。当时港澳鲜活商品短缺,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赣南等地鲜活商品开始供应港澳。然而直到2006年,赣南地区供港生猪仍然只有江西五丰牧业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在单打独斗,产业规模小,产业链长,生产成本高,毫无竞争优势。
2006年,赣州检验检疫局龙南办事处设立,在政府帮助下,赣州引入了3家外资供港生猪养殖企业落户,培育了6家本土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短短几年间,赣南供港生猪产业一跃成为年出栏40万头、供港20万头、供港产值3亿元的地方特色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蜕变。
赣南供港生猪产业在发展初期曾遇“供港配额”这一瓶颈,一方面江西历来配额分配较少,赣南有猪卖不到香港,另一方面,部分配额充足的省份却运输距离远,成本高。针对这一困境,赣南引入外省5家大型国有粮油公司的配额,打破了赣南有地域和价格优势却无配额的尴尬局面,将赣南养殖的生猪推向香港市场。这一特殊的合作方式奠定了赣南生猪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丰富了发展内涵。
赣南供港生猪养殖企业创造了全国第一个生猪GAP认证,随后,赣州10家生猪养殖企业全部获得GAP认证,管理水平逐年提高。2011年6月,赣南一供港生猪基地顺利通过肉品检测考核组考核,成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猪肉类唯一指定供应基地。2014年3月6日,江西省相关领导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称,江西是香港市场农副产品的重要供应地。供港生猪总量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供港生猪总量的27%,而这27%的成果,赣南地区贡献了一半。
产业面临挑战
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6个月内,全国生猪价格由15.2元每公斤下跌至10.2元每公斤,跌幅达32.9%,香港生猪价格也跌至10.4元每公斤。
生猪价格的剧烈下跌,对供港生猪产业乃至整个生猪养殖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赣南养殖户面临前所未有的抉择和挑战。
在最近的“质检专家苏区行”活动中,专家团为赣南供港生猪产业“把脉问诊”,揭示了产业面临的挑战:
生猪价格波动风险大——供港生猪价格与国内生猪价格涨跌相关联,据2014年4月对最近10家供港生猪养殖企业的监测,赣南供港生猪养殖平均亏损面达到100%,每供港一头100公斤生猪亏损近360元,以某企业年出栏3万头的规模来统计,此次6个月的跌期共供港1.5万头,总亏损达300万元。
价格倒挂保供困难——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供港生猪的价格较国内生猪价格有明显的优势,2006年以前,价格仍然保有0.8元每公斤左右的微弱优势。然而2006年后,供港生猪价格经常出现比国内价格低的情况,业内称之为价格倒挂。要全力保障香港生猪市场的供应,生猪养殖企业就面临利润降低甚至亏损的困境。
猪肉产品加工滞后——目前我国的猪肉加工还存在着加工比例少、行业集中度低、深加工肉品少、档次较低等问题。我国的双汇、金锣、雨润3家肉类加工行业龙头企业屠宰生猪仅占我国生猪屠宰总量的4%以下,而美国肉类加工前3名的企业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65%,欧盟11家肉类加工企业份额占行业总量的74%。而在赣南,绝大多数产品仍然是一劈两半挂在市场售卖。赣南供港生猪行业内也是如此,没有配套的肉制品加工企业,这对于企业乃至整个供港生猪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而言显得十分单薄。
排污利用面临困难——经计算,1头成年生猪年产猪粪398公斤、猪尿656公斤。不包括冲洗栏舍产生的污水,1个万头猪场的粪污产生量就在1万吨以上,赣南供港生猪产业规模已达年产40万头,粪污总量40万吨以上。调查发现,当前猪粪尿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配套沼气工程,少量企业部分使用发酵床养殖技术生产制造有机肥。但是不论采取哪种方式,1个万头猪场的粪污治理投入成本均在100万元以上。部分养殖场因投入不足没有配套粪污处理设施,给环保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猪粪尿不通过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周边农田、水体,将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大量的优质氮、磷等有机物肥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对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品牌战役还未起步——在香港市场,所有参与生猪市场竞拍的屠户都知道JXS7字头的猪品质好、货源稳定。但是实际上,他们不一定清楚JXS7字头代表的正是赣南的生猪。赣州年供港生猪20万头,即1800万公斤的猪肉,竟然无统一品牌,无统一商标,更无品牌战略可言。据了解,赣南现有的10家供港生猪企业只有一家注册了商标,而这唯一注册了商标的企业对于商标的利用仍然无从下手。
产业提升思考
面临发展瓶颈,赣南供港生猪是在现状中求变,还是抓住时机彻底做一次转型?
赣南是供港生猪重要基地,占香港市场生猪供应量13.5%,也是我国生猪养殖的重要基地。赣州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得天独厚,得益于气候的条件,赣州饲养一头100公斤的生猪可提早5天至10天出栏,每头生猪可节约养殖成本20元至80元不等。赣州每年生猪出栏头数高达600万,产业规模超过20亿元。但目前赣州的生猪除少部分向香港市场供应(约20万头/年),大部分还以生猪原料的形式供应国内的大型肉品加工企业,没有向冷鲜肉、肉制品深加工发展。此外,生猪粪便向肥料行业的科学转化,目前尚未涉足。因此,我市相关部门提出,赣州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其重点一是推进由单纯生猪原料销售向猪肉制品加工转型,提高附加值;二是推进生猪粪便向肥料行业科学转化。以下是来自质检专家、政府相关部门的部分观点:
统一发动品牌战略——由政府统一研究指导赣南生猪品牌战略推广,参考赣南脐橙模式,完成赣南供港生猪优势品牌的创立。
合理养殖控制规模——坚持市场导向和行政推动相结合,依据环境容量、消费需求、产业基础等,科学编制规划,严格实施禁限养措施。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准入机制,大力推行标准化养殖,提高适度、规模养殖水平,进而稳定价格。
采取保护价指导销售——目前香港市场生猪供给设有三家代理行,但他们对供港猪数量没有有效协调控制,时常超供,导致栏商(买手)压价控制批发市场。同时由于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关联度高,内地市场也应该按粮食保护价提供一个保护指导价格。
完善细化保供机制——保供是一项长期、稳民生的任务,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必然要用特别的行政手段来保证完成,国家应该完善保供制度细节,在价格倒挂时给予企业基本的利润保证,例如给予倒挂补贴。
实施产业衍生策略——生猪产品深加工行业潜力巨大,积极引进肉制品深加工企业是赣南供港生猪行业的必要发展道路,也是分散市场风险的途径。
加快开拓新兴市场——企业一方面要通过提高质量,增加竞争力来巩固港澳传统市场,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肉类市场需求变化,加大对肉制品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提高对新兴市场和新兴业务的出口份额,化解单一市场风险。
大力研发行业污染物的转化技术——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深入开展清洁生态养殖、养殖污染治理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完善猪污染物收集处理中心运作机制,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确保畜禽排泄物的有效收集和加工转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大力推广沼电项目的发展和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