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王璘 记者徐金侦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5日
前丰村是会昌县麻州镇的一个小村落。多年来,前丰村的大事小事基本上都是村“两委”干部说了算,村“两委”民主生活会也只面向部分党员、村民代表开放,参加人数最多不超过10人。可在最近的一次村民议事会上,有全体党员、村民代表、村监督委员会成员,还有参加会议的几十名普通群众。近日,该村村民对记者说:“有了村民议事会,村里的事都是议事会说了算,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处理事情有很大的帮助。”
“三包责任制”接收群众“吐槽”
前丰村以前是麻州镇比较落后的山村之一,而现在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大棚蔬菜产业基地比比皆是,空心房和危旧土坯房已不见踪影,规划整齐的新房正拔地而起,村间小道平整干净,基础设施完善,山村田园优美宁静……新生活背后的“秘诀”,正是前丰村党支部以问题管理为导向,健全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掌握社情民意,调动村民管理村务积极性。
邹泽康是该村的议事会成员。说起村里的议事会,他赞不绝口:“村里有块比较大的空坪,一下雨就成了稀泥塘,村民们意见很大。经村民议事会讨论通过了采用招标承包形式新建两个820平方米的休闲场所,最后由村监督委员会监督工程施工。现在,休闲广场成了老人、小孩的乐园,晚上还有不少妇女跳广场舞,村里上上下下都很满意。”
如何知晓社情民意,这点最关键。前丰村建立了党群干群联系机制。以村“两委”、监委会、议事会成员为主的民情联络员队伍,建立“包情况了解、包意见收集、包落实反馈”的“三包责任制”,不定期听取群众的诉求和意见建议。同时,在村部设立民情收集接待室,由村党支部书记、其他“两委”班子成员轮流接待来访群众。针对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村里再进行筛查。民情联络员最先收集的由民情联络员进行初步筛查;村民小组收集的问题,由村民小组长召集所在组的党员代表、议事会成员、群众代表汇总梳理;民情联络员和村民小组上报村“两委”的,由村“两委”牵头进行分析研判后,通过召开民情联络员座谈会、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小组)议事会等方式,研究建立工作明细账。对未纳入台账的相关问题,交由民情联络员向群众进行反馈解释,争取理解和支持。
“议事开门纳谏”集聚群体智慧
“现在村里搞建设,腾出不少地,政府鼓励流转土地,这土地的所有权不能变吧?”在村里的一次议事会上,群众代表邹广东提问。“土地流转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性质不变,赋予了农民对承包地的流转权。”一名村干部解释道。
凡事多商量,总是好事。但人多嘴杂,会不会到头来村里什么事情都办不成?记者担心地问。
“村里的事务是比较繁杂,比较琐碎,多数涉及管理、改建和公共服务资金使用等,虽然由议事会决定,但只有超过60%的议事代表同意才会执行。”议事会一代表答道。
“自从有了村民议事会,这两年村里的事情办起来快,办完后的效果也好。”前丰村党支部书记陈福财认为,议事会制度改变了过去村级事务由少数人说了算的状况,实现了村民自治,各种可能引发事端的矛盾都在源头通过村民商议自行解决了。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原来前丰村平均每人每年只有1000多元的收入,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是全村上下的急切盼望。前丰村的气候土质比较适合种植蔬菜和红提,村民自己也有不少蔬菜地。搞规模种植,村民愿意拿出自己的地来吗?当时谁心里也没有底。“那时,我特别担心,我以为一亩地都集中不起来。” 陈福财认为,需要“动”村民土地的事,简直没办法推进。但结果让陈福财大吃一惊,由于村民议事会积极参与其中,最后集中流转了10亩土地,成立了蔬菜瓜果产业基地,并且组建了专业合作社。仅这一项,全村年增收二三十万元。合作社还请市、县专家传授种植技术,提高瓜果产量,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一名村议事会成员告诉记者:“议事会多议点村里致富的事,村民都支持,我们也有干劲。”